2023-02-25 18:04:57 來源 : 經(jīng)濟百說
時常聽家里的老人談起過去的故事。尤其提到曾經(jīng)的“萬元戶”,更讓他們羨慕的不得了。“萬元戶”是什么?怎么才算是“萬元戶”呢?其實所謂的“萬元戶”如今看來并沒有多么了不起。顧名思義,只要手里有1萬元存款,那么這個人就可以被稱之為“萬元戶。
(資料圖片)
聽起來“萬元戶”并不像老一輩人說的那么輝煌。但如今的生活水平和那個年代是沒辦法比較的。即使是1萬元的購買力也大有不同。那么,三十年前的1萬元相當于如今的多少錢呢?
一、三十年間工資的變化
如今是2023年,三十年前是1993年。在1993年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現(xiàn)在相比有比較大的差距。并不是那個時候人們有多么貧窮,而是那個時候的人們都不舍得花錢。
那么,三十年前人們的工資如何?根據(jù)國家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分析: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我國人均年收入大概是1100元左右,而如今人們的可支配年收入大概在40000元以上。
對比發(fā)現(xiàn),一個月的收入要差距接近37倍。從數(shù)據(jù)分析也就可以理解為:那時候的100元等于如今的3700元。當然,這樣的算法是片面的,也只是針對收入問題而考慮的。如果要分析那時候的錢幣含金量有多大,還要具體分析那個時候的購買力。
那么,三十年前的1萬元,在如今算是多少錢呢?
二、成為“萬元戶”確實不易
分析這1萬元在三十年間的變化,不能單單從某一方面來計算。
首先從國家GDP分析。三十年間我國GDP翻增50多倍,那么是否可以理解當年的1萬元如同現(xiàn)在的50萬元呢?這顯然不對。
GDP雖然是反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但這也只和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水平有關(guān),卻不一定和人民的收入和存款掛鉤。雖然GDP能夠作為衡量人均貧富程度的標準,但卻不能以一個確切的數(shù)字來換算三十年間的物價倍率。
而所謂的“萬元戶”,是指這個人的固有資產(chǎn)達到1萬元。那么是否可以用三十年間個人所擁有的資產(chǎn)差距,來分析“萬元戶”的含金量?確實,這個方法很科學,也很有說服力。
最早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的人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他的名字是鐘偉。鐘偉認為,既然1萬元是以個人資產(chǎn)來統(tǒng)計的,那么最合適的比較方式就是拿如今人均存款來對比。
所以,按照鐘偉的方式。那個時候國民人均存款在800元以內(nèi),而根據(jù)2022年最新統(tǒng)計,人們的年基本存款在8.94萬元。相比之下,差距接近112倍!所以按照這樣的方式計算,那個時候的萬元戶等同于坐擁112萬資產(chǎn)。
雖然112萬資產(chǎn)相比普通居民已經(jīng)算是富裕家庭了,但也不至于像人們夸贊的那么夸張吧?但事實即是如此,因為那個時候想要攢下1萬元,并不像如今這么容易。
三、1萬元不多,卻很難攢下
回望90年代初期,以大米為例,那個時候的一斤大米大概在3毛錢左右,如今的一斤大米平均在3元-5元之間。這樣一比較,大米的價格相比只相差了十倍。
再看肉類的價格。那個時候的肉價大概在1.5元-2元一斤,而如今的豬肉價格平均在10元-15元一斤。相差也在七倍左右。這樣看來,豬肉和大米作為人們最常吃的食物,價格僅僅差距在十倍左右。而三十年間人們的年積蓄卻差距到了110多倍。是不是意味著,如今的人們更容易攢錢?
實際并非如此,相反,是那個年代的人更難攢錢。
一方面,那個時候的人工作十分難找,只有知識分子才能夠賺到最多的那份錢,基礎工人賺的是比較少的。其次,那個時候女性工作者較少,一個家庭的重擔大都會壓在男主人的身上。所以一個人的工資也就是一家人的支出。
按照這樣的思路延伸,再從多個角度分析,這1萬元的含金量就越來越高了。如果按照收入分析,1萬元的價值大概是112萬。但如果再聯(lián)系生活背景,那么曾經(jīng)的1萬元可能就遠超于如今的百萬元了。
結(jié)語
按數(shù)據(jù)分析,如今的1萬元約等于三十年前的112萬元。但分析這1萬元在三十年間的增值,不單單要從GDP、人均消費,或者是人均收入來分析,最主要的是要聯(lián)系社會實情。
所以本文中所得出的112萬元換算數(shù)據(jù),也僅僅只能作為參考。具體的換算并沒有絕對的“公式”,所以三十年前1萬元到底有多大的“價值”,也只有您自己最有發(fā)言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