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 11:32:07 來源 : 重慶晨報
8月11日,市工商聯餐飲商會向全市餐飲企業(yè)發(fā)出倡議,推進“光盤行動”,反對鋪張浪費。昨日中午,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走訪主城人流聚集的商業(yè)中心、快餐店、川菜館……發(fā)現大多數顧客都做到了不剩菜、不浪費,做到了“光盤”。
龍湖時代天街,“大食代”內數十家餐飲門面 午餐簡餐多“光盤” 一人份起賣,分量合適
位于大坪龍湖時代天街負一樓的大型綜合餐飲中心“大食代”內,數十家餐飲門面均已營業(yè),小面、小碗菜、韓式石鍋飯、冒菜、小火鍋、牛排……各種餐飲種類一應俱全,這里賣的大多都是簡餐,附近的上班族,中午一般都選擇在這里吃。
昨日中午12點多鐘,“大食代”內的餐桌80%已被坐滿。有的是獨自一人前來用餐,有的是三四個人一起搭伙,但浪費現象并不多見,自己點的菜基本上都能吃光。
在時代天街上班的秦小姐和兩個同事一起吃飯,他們點了一份粉蒸肉、一份燒白、一份干鍋、四碗米飯,最終所有的菜都被他們清掃一空,“這里的菜品基本都是一人份的,如果人多就多點一點,比一般餐館靈活,基本上不會浪費。”
中午也是清潔阿姨最忙的時候,記者在現場看到了3個清潔阿姨,在餐廳內部循環(huán)走動,看見有客人離開就去收桌子。她們的手推車上,雖然盤子、碗密密麻麻地摞在一起,但裝剩菜的桶里卻只有汁液和湯水,以及很少量剩菜和米飯。“中午浪費的很少,這兒大多都是一人一份的簡餐,一般都能吃完。”清潔工林大姐告訴記者。
除了“大食代”,時代天街附近還有多條餐飲街。昨日中午,餐飲街上的許多餐館都坐滿了食客。這些餐館大多數以面條、米線、小炒這些餐食為主。記者走訪發(fā)現,許多選擇炒菜的食客都是同事拼桌,大多都選擇了一人一菜。“基本都能吃完,最多會剩一點配菜吃不完。”食客齊先生說。
為了避免浪費,不少商家都在分量和價格上做了調整。在大坪正街渝州新都附近的一家餐館里,幾乎每個來吃飯的人面前都是一個白色的小盤子加一碗飯和一碗蘿卜湯,菜盤子比一般餐廳小了很多。老板錢大姐介紹,這是自己在專門研究客人食量后改進的套飯,“傳統(tǒng)套飯的菜很少飯很多,一般一個人吃不完會浪費。”錢大姐就把炒菜分量減少了1/3,做成了一人份的新鮮炒菜,比傳統(tǒng)分量的炒菜便宜4元左右,還有配湯。“特別好賣,大家都喜歡,而且很多人配菜都能吃完,一點不浪費。”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渝北區(qū)中渝·愛都會附近,快餐店、川菜館
大多食客都自覺“光盤”
自己取菜也不會浪費
昨日中午,記者走訪了主城部分快餐、川菜店,發(fā)現大多數顧客都做到了不剩菜、不浪費。
幾乎全場都做到“一掃而光”
“老板,一個人,來一份蹺腳牛肉、一份麻辣血旺……”昨日中午11點過,位于渝北區(qū)中渝·愛都會附近的一家川菜店里,顧客陸陸續(xù)續(xù)進店吃飯。
記者注意到,店內超過半數顧客都是一人用餐,通常一人會點一碗招牌蹺腳牛肉、一份菜,再自助添白米飯。
正在用餐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山東人,這幾天來重慶出差。“我點了一小碗蹺腳牛肉,一份熱菜,估計米飯要添兩碗,可能還不夠。”
這時,3位穿工裝的顧客來到店里,熟練地點了兩碗蹺腳牛肉加一葷一素,“我們就在附近上班,經常到這里來吃飯。今天是同事請客,但大家都還是照舊點菜,不夠再加,絕對不能浪費。”周女士說。
在近一個小時的用餐過程中,顧客進進出出,大堂幾乎滿座,但不論是王先生這樣一個人前來用餐的顧客,還是像周女士和同事一起來聚餐的顧客,基本上都能做到“一掃而光”。
在附近不遠處的一家隆江豬腳飯快餐店里,老板張先生正在為顧客備餐,“我們這里以套餐為主,來的基本都是附近的熟客。我會根據他們的習慣來適量準備飯菜,我很少看到浪費的情況,只剩一點飯菜都能理解。”
熟客占七成,自己取菜都是“剛剛好”
隨后,記者來到馬路對面的一家“生活麻辣燙”快餐店。時間已接近下午1點,店里僅有兩桌顧客還在用餐,還有一桌顧客剛剛離開,這一桌的麻辣燙和三碗米飯都已被“掃光”。
老板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家店在這里開了11年,每天來吃飯的顧客有7成都是熟客。“我們按照葷素菜分小碗裝,本身就很適量,熟客來的次數多了,也知道取多少菜剛剛好,所以我開店十幾年,很少見到特別浪費的情況。”
獨自前來用餐的王女士說,不論是自己用餐還是和朋友一起用餐,她都量力而行,“這家麻辣燙用小碗裝菜就很合適,方便點菜,還不會造成浪費。”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乙竹
渝北區(qū)渝航路,經營了6年的家常菜餐館
一人只能點一條燒鯽魚
點多了要被老板“拒絕”
昨日中午,位于渝北區(qū)渝航路的一家家常菜館內人頭攢動,老板是一對夫妻,丈夫正在廚房里忙碌,妻子則負責端菜、打掃、招待顧客……這家店的主打菜是燒鯽魚,味道不錯,價格實惠,生意一直不錯,多數都是回頭客。顧客說,老板很“固執(zhí)”,從不讓他們“多點菜”。
“你們3個人,最多點4條鯽魚,足夠了!”記者剛走進店里,就聽見老板給顧客介紹如何點菜。老板娘姓李,她家的鯽魚一條在七八兩左右,一條25元,她建議顧客按照人均1-1.5條點菜,如果顧客點多了,她就會提出“吃完后再點”。
李女士介紹,這家店開了6年了,回頭客比較多,老顧客都了解點菜量,很少浪費。“外地游客和新顧客,比較容易點多。”李女士說,有些顧客第一次來,各種口味都想嘗一嘗。如果遇到這樣的顧客,她都會根據具體人數建議少點一些。
“大多數顧客都還是能理解!我這里,沒得浪費很多的情況出現。”李女士笑著說。
坐在門口的一桌是四位男子,他們在江北機場附近工作,常常來這里吃飯,總共點了4條魚加1個涼菜。不到半小時,4個人吃得精光,盤子里只剩下魚骨頭和一些湯汁。
“這幾天,我看到很多新聞都在倡導節(jié)約,提倡不浪費糧食。”食客朱先生說,作為一名年輕人,應當以身作則。不僅如此,他平日里也是按照“光盤”來要求自己的。
另外一桌的幾位女士也是按照一人1條魚的量點的菜。“從小父母就教導過我不要浪費糧食,我一直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特別是出來吃,我一般都點得少,不夠再加。”王女士說。
一旁的吳女士還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打包的照片。“周末與家人朋友出去吃飯容易點多,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打包回家。拒絕浪費,從自己做起!”(記者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