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 14:03:23 來源 : 虎嗅APP
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李文博
編輯|周到
(相關(guān)資料圖)
頭圖|《飛馳人生》
許多中國人的買車價值觀里,長期存在著兩個非必要不觸碰的“核爆點”:
第一個是“特供”;第二個是“減配”。
燃油車時代,“特供”大概率意味著合資品牌用老掉牙的造車平臺+古董級的動力總成+越拉越長的軸距,共同拼湊出一臺老態(tài)龍鐘的“新車”。配合以信仰翻倍加成的 LOGO ,以遠高于海外市場的價格,賣給中國消費者。
但在新能源車時代,中國成了世界汽車工業(yè)轉(zhuǎn)型的風暴中心,“特供”的含義也由“專騙中國人”變成了“專愛中國人”。如今,外國消費者如果想買一臺品質(zhì)上乘、表現(xiàn)優(yōu)良的新能源車,他的唯一選擇就是“特供中國車”。
時代的眼淚.JPG
但“減配”,似乎沒有抓住在這場全球汽車工業(yè)的大革命中,讓自己改頭換面、重新做人的機會。燃油車時代,“簡配”就能直接和“喪良心”劃等號,讓消費者開麥怒噴,更別提“減配”了。新能源車時代,用戶認知完成升級,不僅對車輛了如指掌,還在配置顆粒度的研究上不停精進。面對比產(chǎn)品經(jīng)理知識更全面、目光更尖銳、輸出更殘暴的用戶,車企還玩“減配”套路,不啻于按下“自取滅亡”的引爆按鈕。
腦回路正常的車企,無論中外,如今都對“減配”這兩個字避之不及。但偏偏有這樣一個主打腦回路“不太正?!钡能嚻?,想試著去按一下這顆按鈕。甚至完事了也不扭頭跑,就靜靜地站在原地,等著看它的威力,到底會不會讓自己化為齏粉。
事實證明,核彈不僅沒爆,還成了推動行業(yè)整體進步的助燃劑。
因為,這家車企“減配”的,是早就可以從一臺汽車上消失的多余配置——后擋風玻璃。
中了“后腦崩”,直接送走
我們知道,卡爾·本茨在 1885 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以汽油為主動力的三輪汽車“奔馳1號”。它采用排量 785CC 的單缸四沖程汽油發(fā)動機,最大馬力 0.67 千萬,最高車速 16 公里/時。作為一臺血統(tǒng)純正的“馬改油”,“奔馳1號”除了動力總成之外的幾乎所有部分,都維持了馬車的原汁原味,比如細細的車輪、難受的座椅、費勁兒的掣動手把和100% 純敞篷設(shè)計。
從功能性上說,燒油的汽車(盡管只有三個輪子),確實能讓人們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但從舒適性上說,汽車也沒比馬車有多少長進。因為那個年代的道路鋪設(shè)條件實在太寒磣,晴天時塵土飛揚,雨天時泥濘遍地,馬車駛過揚起的灰讓人睜不開眼,卷起的泥讓人叫苦不迭,更別提速度更快的汽車。
為了抵御這些影響安全的外界因素,駕駛者和乘坐者紛紛戴起了護目鏡,一些有用戶思維的汽車公司,開始提高車頭的坡度,阻擋迎面吹來的氣流、雨滴和灰塵。但車速快起來之后,這一切都顯得收效甚微。
1904 年,世界上第一塊前擋風玻璃被安裝在了汽車上。它的形式非常簡陋,只是一塊水平分割的平板玻璃片,和你小時候教導(dǎo)主任壓在辦公桌上的那塊玻璃板如出一轍。唯一的巧思是,當玻璃片的上半部分太臟無法看清時,駕駛者可以將其向下折疊后接著開。
1908 年,福特在 T 型車上推出了可選裝的擋風玻璃,與速度表、頭燈等花哨設(shè)備一起打包,作價 100 美元。
1916 年,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車品牌之一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在旗下 Light Eight 車型上,率先將擋風玻璃作為標配,開啟了這項新配置的普及之路。
隨著馬路上的汽車數(shù)量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交通事故出現(xiàn)的頻次開始逐日遞增。由平板玻璃片簡單手工切割而來的擋風玻璃,碰撞后產(chǎn)生的碎片四處飛濺,冷不丁就會給乘坐者和路過的行人一場“飛來橫禍”。
更可怕的是,當碰撞較劇烈時,駕駛者和乘坐者的頭會直接穿過前擋風玻璃。這樣嚴重的事故,在當時并不罕見,以至于民間為這種情況發(fā)明了一個專有俚語:戴玻璃項鏈。
在擋風玻璃解決了前向駕駛視野干擾的基礎(chǔ)功能問題后,提升的重點被放在了整體安全上,這其中的主要路線有兩條:第一,改進玻璃,減少碎片,降低飛濺;第二,增加數(shù)量,除了常規(guī)的前向,側(cè)向、后向都得裝上,突出一個全方位包裹感。
玻璃的事兒好辦,1903 年,法國科學家 édouard Bénédictus 在一次試驗事故中,妙手偶得了“硝酸纖維素(Cellulose Nitrate)”。他發(fā)現(xiàn)這種纖維素可以讓摔碎的玻璃始終保持黏連。幾乎是在同一年,一位英國科學家想出了在兩片玻璃間灌注保護層(最初是樹膠,后來是纖維素)的做法,抗碎玻璃由此誕生。
1910 年,édouard Bénédictus在現(xiàn)有保護層中額外添加了一層明膠,使兩者間的粘連更加“密不可分”,Triplex 夾膠玻璃( Laminated glass )由此誕生:它很堅固,乘客不會在碰撞后飛穿而出;它很安全,即便破裂,也只會以蜘蛛網(wǎng)狀的方式裂開,而不是小碎片。
1928 年,Triplex 玻璃公司買下一整版廣告,吹噓自己說:“ Triplex 擋風玻璃——一塊永遠不會碎裂的玻璃。”
技術(shù)路線打通了,成本難關(guān)出現(xiàn)了。由于對“萬無一失”的過度追求,Triplex 玻璃的成本極高,車廠對它的態(tài)度是四個字:又愛又恨。裝上它確實可以讓車上和路上的人,都變得更安全,但問題是,這錢誰掏?車廠前期可以賠本賺吆喝,一塊前擋風玻璃還能承受,但一臺車要裝 6 塊,多出來的巨額成本讓各大車廠望而卻步。
好在,1938 年,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研發(fā)出一種名為“Herculite”的鋼化玻璃( Tempered glass ):通過將玻璃放入大氣爐中加熱,成型后迅速冷卻,硬化后的玻璃可以形成更堅固的外皮,其強度是普通玻璃的五到十倍。
鋼化玻璃保持了可切割的靈活性,破碎后只會裂成相對較小的鈍邊光滑立方體。由于只有一層,鋼化玻璃的制造成本,遠低于夾膠玻璃,就算全車都裝上,也不會產(chǎn)生令消費者無法負擔的高昂價格。
20 世紀 50 年代末,各大主流車廠在權(quán)衡良久后,終于在擋風玻璃的選擇上達成了共識:前擋,選擇夾層玻璃;側(cè)窗、后窗,選擇鋼化玻璃。此后,隨著汽車產(chǎn)品形態(tài)變得愈加復(fù)雜,玻璃用途開始細分,增加了前后三角窗玻璃、天窗玻璃等規(guī)格,但“前窗、天窗夾層、其它鋼化”的基本標準始終不變。
這是一套久經(jīng)“功能、成本、價值”三角考驗的終極平衡方案。不是不能改,只是一旦改動,車廠 CEO 或許會被下屬忽悠得頭腦一熱,簽字答應(yīng),但最終能讓改動落地的,還得是玻璃供應(yīng)商。
汽車行業(yè)的“玻璃大佬”本就數(shù)量不多,舒舒服服掙了這么多年錢,閑著沒事多休幾個月年假不香嗎,干嘛非得自己卷自己呢?
減配,理直氣也壯
那么,車企想動個車窗玻璃,真的這么難嗎?
當然不是。只要拋開被零部件供應(yīng)商深度“綁架”的傳統(tǒng)思維,活學活用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這件事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思考下,在前、后、側(cè)、頂擋風玻璃中,哪塊玻璃產(chǎn)生的實際價值最少?毋庸置疑是后擋風玻璃。從功能性上看,后擋風玻璃只實現(xiàn)了兩個目標:第一,為后排乘員提供保護;第二,為駕駛者提供后方視野。
這兩個目標,在現(xiàn)有的技術(shù)水平下,都可以通過更合理、先進的方式來解決:
首先,鋼化玻璃的確可以提供保護,但那是 1938 年時的最佳選項。如今,一方面,兼顧結(jié)構(gòu)強度、碎裂整度和輕量化的新型材料層出不窮,可選替代材料的范圍更廣;另一方面,通過白車身中車頂橫梁的位置后移,讓車輛在遭遇追尾時的卸力傳導(dǎo)路徑更加合理,從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層面加強保護力度。
其次,后方視野只用一個簡單的后置攝像頭就能解決,駕駛者在車內(nèi)通過流媒體后視鏡對后方路況進行查看,無論是惡劣天氣、夜晚,還是后方車輛使用遠光,都不會對視野造成影響。你會問,如果車輛駛過泥地,攝像頭沾上泥巴怎么辦。
很簡單,如果放在高位的攝像頭都逃不過泥巴,那位置更低的后擋風玻璃,應(yīng)該早就被糊滿了。你要做且能做的,就是靠邊停車,及時清理。
與自動駕駛信息載體的前擋風玻璃,和人車情感溝通容器的側(cè)擋風玻璃相比,后擋風玻璃在功能上不具備太強的不可替代性。
并且,相比前擋和側(cè)擋上層出不窮的功能、交互新花樣,后擋風玻璃的技術(shù)發(fā)展乏善可陳,除了增添了用來加熱除霧的電阻絲之外,幾乎沒有創(chuàng)新技術(shù)的出現(xiàn)。
而且,就是這么一塊玻璃,更換起來一點也不便宜。根據(jù)公開信息,一臺特斯拉Model 3 2021 款標準續(xù)航后驅(qū)升級版在北京更換后風擋玻璃的材料和工時費加起來,需要近 4000 元(原廠配件 3610 元、工時費 300 元)。而開同款車的筆者同事表示,他更換后擋風玻璃,需要 7000 到 8000 元。
換言之,后擋風玻璃存在的意義,除了采光外,似乎就是給汽修店和貼膜店賺錢了。
這樣“用處不大”,又“不思進取”的配置,車企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減配”,相比不停地加配置,讓用戶在他們想不到的地方省錢,才是真正的“用戶企業(yè)”。
我們來看一個量產(chǎn)車“減配后擋風玻璃”的案例,剛剛在上海車展完成全球首發(fā)的極星 4——一臺尺寸介于極星 2 與極星 3 之間的純電高轎跑SUV。它通過延伸至后排乘員頭部之后的玻璃天幕,同時解決了去掉后擋風玻璃帶來的車內(nèi)采光和轎跑車型后排乘員頭部空間問題。
在這塊用來替代后擋風玻璃的材料上,極星特意挖出了一塊隱藏空間,埋了一個有點多此一舉的彩蛋:無人機。
示意圖
拋開這個明顯沒什么中國人能領(lǐng)會的小心思,極星 4 大膽舍棄后擋風玻璃的做法,其實給我們貢獻了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那就是汽車在變得更加智能的過程中,這些無法整合進入全車網(wǎng)絡(luò)、實時互聯(lián)的“孤島型”傳統(tǒng)硬件配置,到底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與價值。
很多時候,只有放膽 less 了,才能換來真正的 more。
就筆者看來,舊時代的車,在絕大部分場景下,要仰仗人類的本領(lǐng)來完成駕駛。在此邏輯底座上產(chǎn)生的硬件,對人類單體能力的要求會變得相對較高。你可以回憶下當年在駕校練習倒車入庫科目時,被教練痛罵到懷疑人生的那些下午。
彼時的你,一定異??释苡幸慌_“智能汽車”,只用按一個鈕,就能自己把自己停進車位。
再比如,第一次上高速時,“老司機”總會反復(fù)念叨:變道時要先看反光鏡,確定后車距離;再看反光鏡,確認進入車道的情況;最后再開啟轉(zhuǎn)向燈,轉(zhuǎn)動方向盤,完成變道。哪怕是現(xiàn)在駕駛經(jīng)驗足夠豐富的你,看到這一整套流程,掌心出汗的緊張感是不是也會開始涌上心頭。
這些不怎么愉悅的駕駛體驗,新時代的車,正在利用像自主泊車和高速 NOA 這樣的技術(shù)手段,將它們徹底消除。隨著自動駕駛技術(shù)的發(fā)展,那些過度依賴人類能力,且需要利用大量經(jīng)驗來執(zhí)行判斷的汽車硬件,退場的倒計時鐘聲,正在變得愈來愈清晰。
畢竟連車后都不用人眼看了,還留著后擋風玻璃不減配,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