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16:40:12 來源 : 冰川思想庫
特約撰稿 | 關(guān)不羽
疫情沖擊之下,不確定因素增加,全球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卻成了各路炒作者的盛宴。無事生非、鼓噪生風,都是“割韭菜”錢包的套路。
最近茅臺又被盯上了。
“暴跌”、“崩盤”、“拋售”,其實是有些財經(jīng)作者蹭流量的老配方、老味道,照例是沒干貨的小題大做。
這次茅臺“被崩潰”的起因是所謂“酒價大跌”。
10月30日,某酒品價格公眾號稱,多類茅臺酒類產(chǎn)品價格下降。53度飛天(2021)原箱價已經(jīng)由10月26日的3750元跌至10月30日的3550元,2021年的散飛零售價已經(jīng)跌至2700元,市場回收價跌至2450元。
▲一家酒類銷售店里擺放的茅臺酒(圖/視覺中國)
不到10%的跌幅,就成了有些人口中“大跌”,也算是“黑”出了新高度。把所謂市場終端價波動的禍水導向資本市場,更是明顯違反常識。
茅臺酒的價格體系比較復雜,大致可以分為兩大系統(tǒng)。一個是廠方主導的官方定價,以出廠價和官方指導零售價為主要指標。
目前茅臺的出廠價每瓶969元、官方指導零售價每瓶1499元。這一定價自2018年以來始終保持穩(wěn)定。
另一個是經(jīng)銷商主導的市場終端價,價格隨行就市。市場終端價有市場真實需求的體現(xiàn),也有經(jīng)銷商營銷手段人為推高的溢價,這就是所謂的“炒茅臺”。最近下跌的就是市場終端價。
很明顯,廠方主導的官方定價才和茅臺股份的業(yè)績有關(guān)。不管你經(jīng)銷商是把酒價炒多高,和茅臺股份的銷售額、利潤額沒有關(guān)系。
理論上講,只有市場終端價低于官方的零售指導價,才會對未來的銷量產(chǎn)生影響。但是,這純屬理論,現(xiàn)實中幾乎從未發(fā)生。
▲市民提著購買的茅臺酒(圖/視覺中國)
這次所謂“大跌”,終端價還是比零售指導價高了一倍,利潤空間巨大,這能對茅臺股份的未來業(yè)績產(chǎn)生什么影響呢?跌了個零頭,經(jīng)銷商就不賣茅臺了?
如果真有這樣好事,各路酒友肯定是“普大喜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可喜可賀。
復雜的價格體系讓有些財經(jīng)作者有了發(fā)揮“才能”的空間,而這背后則是“三個茅臺”的恩怨情仇。
市場公認茅臺的水很深,是因為這世上有“三個茅臺”:造酒的企業(yè)貴州茅臺、囤茅炒茅的黃牛炒家,以及資本市場大玩家的“資本茅臺”。
這場茅臺“三國殺”的戰(zhàn)局中,貴州茅臺的角色比較悲催,除了負責造酒,還要兼職背鍋。
平心而論,貴州茅臺真算得上是中國大A股里的清流、少有的老實人。上市以來基本上都是在造酒本業(yè)埋頭苦干,不炒作題材、不出圈搞多元化擴張,和造假賬之類的丑聞更是不沾邊。除了一些土味宣傳招致非議外,貴州茅臺本身真沒什么負面。幾乎所有的負面都來自兩個“豬隊友”。
貴州茅臺佛系,“資本茅臺”卻是上躥下跳、烏煙瘴氣。茅臺股的品牌價值、歷年業(yè)績擺在那兒,是純天然的大藍籌,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是正常的。奈何中國大A股的“猴市”偏愛,大藍籌到了資本玩家手上也免不了被“猴化”的命運。什么“宇宙第一股”、“茅系VS寧系”,都是資本市場講故事。
這還牽扯到神秘勢力的配合——茅臺炒家。
世人皆知,造茅臺的賺不過炒茅臺的。官方指導零售價和市場終端價之間的利潤空間最高曾經(jīng)到達120%,常年維持在100%,是貴州茅臺凈利潤率的一倍不止。炒茅臺堪稱中國最暴利的合法買賣,沒有之一。
茅臺被炒家狙擊,對茅臺酒廠并不是好事。錢被黃牛、炒家們賺走了,“太貴喝不起”的罵名甩給了企業(yè)。所以,多年來茅臺生產(chǎn)方和炒家之間的拉鋸戰(zhàn),成了資本市場講故事的題材庫和動力源。
這場長期博弈中,茅臺炒家居然更占上風。
生產(chǎn)端提高出廠價擠壓出廠價格和終端價格之間的暴利空間,炒家通過漲價到轉(zhuǎn)移到終端價格上,不明就里的消費者罵罵咧咧。
生產(chǎn)端“開倉放酒”引導終端價格下跌,茅臺炒家通過資本市場做空,不明就里的中小投資者罵罵咧咧。
▲貴州茅臺股價(圖/截圖)
于是,茅臺酒漲價挨罵、跌價也挨罵,大藍籌就這樣被黑成了冤大頭。
不折騰不開心的“資本茅臺”對這種局面當然是樂見的。在他們手上大藍籌被煉成了“猴股”,跌了建倉、漲了出貨,上下其手都是割韭菜,何樂而不為呢?
“捧茅臺”和“黑茅臺”因此成了一項長期“業(yè)務”。茅臺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搞成“大新聞”。
這一次終端價下跌,被夸大成了“暴跌”“狂瀉”,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這次茅臺市場終端價格下跌,是多種市場因素復合的效果。其中,生產(chǎn)端和經(jīng)銷商之間的博弈可能是最主要的。
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茅臺酒廠雙節(jié)期間推出的“穩(wěn)市穩(wěn)價”組合拳密,包括加大市場投放量、增加空瓶復購、試點開瓶消費等,這些措施有意識地引導價格合理回調(diào)。
收拾“炒茅幫”的暴利,只嫌動手太晚、下手不重,哪有消費者替黃牛喊冤的道理?
終端價格下跌了,炒家喊疼了——躺賺暴利那么多年,他們早該“疼”了。逼出他們囤積的茅臺酒,只會對消費者有利,對市場長期健康發(fā)展有利,茅臺的業(yè)績不損分毫。
十一長假銷售旺季后的價格回落,是市場季節(jié)性調(diào)整的正常表現(xiàn),這根本不算個事。
后疫情時代的經(jīng)濟復蘇充滿不確定性,進而影響消費市場,這是需要留意的,但不是唱衰茅臺的理由。
貴州茅臺三季報數(shù)據(jù)顯示,公司實現(xiàn)營收746.42億元,同比增長11.05%,年度千億營收目標在望;凈利潤方面為372.66億元,同比增長10.17%。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2.35%,上升17.88%。
這樣的業(yè)績有什么理由被唱衰?談何“崩盤”、“狂瀉”?
事實是,茅臺的“護城河”又寬又深,大藍籌的地位無可撼動。市場終端價和官方出廠價之間有著成倍的溢價空間,放眼中國消費品市場,這是獨一份的。這說明茅臺擠泡沫的任重道遠,擔心“打折打成骨折”純屬杞人憂天。
總之,消費者和中小投資者要擦亮眼睛,別給忽悠了。茅臺酒應該回歸消費品的市場屬性,茅臺股應該回歸大藍籌穩(wěn)定優(yōu)質(zhì)的投資屬性。好酒就得好好喝,投資就要堅持長期化。只有堅持清醒的常識感,才能對抗各種套路的忽悠。
常識是什么?常識就是:中國只有一個茅臺,貴州只有一個茅臺,哪里是說崩就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