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 18:10:01 來源 : 閱想時代·編輯部
金融市場的歷史輪回
歷史和金融市場。二者看似毫不搭邊,可實際上它們彼此之間如影隨形,時刻相互影響著。歷史事件影響著貨幣、股票、債券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的發(fā)展;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變化,尤其是過度變化又會影響決策的制定,進而塑造著現(xiàn)實世界的歷史。
在第一次給這本書列大綱時,我試圖收集那些我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最有趣和對市場影響最大的事件。讓我吃驚的是,有些我認為的重大事件(比如1963年肯尼迪遇刺和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卻是微乎其微的,仿佛它們從來沒發(fā)生過。而另外一些最初被我排除在外的話題,比如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危機,卻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資料圖)
《世界金融簡史:關于金融市場的繁榮、恐慌與進程》一共有24章,講述了我認為在過去五個世紀中深刻影響了金融市場思維和行為的最有趣也是最重要的24個片段,其中有狂熱、恐慌、與通脹的對抗、戰(zhàn)爭的痛苦以及財富的得失。這些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荷蘭,一直寫到21世紀的美國。
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我希望你能有所收獲,特別希望你了解到人類的行為在這漫長的幾個世紀中是多么地一致。無論科技、政治、法律的變革如何驚人,但人類在面對機遇和恐懼時的表現(xiàn)形式是如此驚人地相似。
毫無疑問,在你有生之年,這類左右市場和情緒的重大事件還會書寫新篇章。歸根結底,我希望這本書所提供的知識和觀點,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去理解周圍世界的復雜和多變。
馬克·吐溫說過:“歷史不會重演,卻自有其韻律?!碧铺诶钍烂褚灿忻裕骸耙怨艦殓R,可知興替?!睔v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榮幸有機會翻譯這本回顧人類歷史重大金融危機事件的精彩著作。從五百多年前荷蘭的郁金香狂熱,到當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金融海嘯,作者蒂姆·奈特先生對每一次事件都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生動的描述。這些事件有的是我本人曾親身經(jīng)歷的,相信很多讀者朋友也都經(jīng)歷過那些跌宕起伏的金融事件;而更多的則是第一次聽說。在這些前人身上發(fā)生的故事,雖然時間、地點、載體五花八門,但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又是如此地相似。一次又一次,人們面前出現(xiàn)了貌似空前的發(fā)財機會,這個機會可能是真實的,但卻被無限吹捧、放大,有些甚至可能根本就是徹頭徹尾的欺詐。
當人們懷揣一夜暴富的夢想,如飛蛾撲火般蜂擁而至時,等待他們的,往往是泡沫崩潰下的一片狼藉??v然教訓慘痛,但人們還是一往無前,人性的貪婪、狡詐、癲狂、恐懼、絕望,相似的喜怒哀樂,不斷輪回上演。的確,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但只要我們稍稍用心回望,今天所經(jīng)歷和體驗的,大多能在過去某個曾經(jīng)的時點找到歷史的印跡。
令人嘆息的是,在危機面前,真正有能力做到“以古為鏡,可知興替”的人鳳毛麟角。而忽略歷史的借鑒意義,在偉大的時代面前,人們對當下世事情態(tài)的把握和預測,又極易變成管中窺豹,乃至盲人摸象。誠然,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人生都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載沉載浮,能做到獨善其身者實屬難得。一定要讓大家都能跳出現(xiàn)實的局限,前事不忘,洞察未來,著實有些強人所難了。
危機深源于人類的本性,那么在有生之年經(jīng)歷品嘗危機的滋味,幾乎成了蕓蕓眾生無法擺脫的宿命。該來的總會來,與其徒勞躲避或惶惶不可終日,倒不如學習提高自身的判斷力,好讓自己對生活多一些掌控。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們以史為鑒,在生活當中多去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廖偉年
2017年于香港
作者簡介
蒂姆·奈特基金經(jīng)理、專注金融交易的知名博主,曾創(chuàng)辦先知金融系統(tǒng)(Prophet Financial Systems),是一個網(wǎng)絡化服務體系,現(xiàn)已被美國交易公司(Ameritrade)收購。該系統(tǒng)曾連續(xù)多年被《巴倫周刊》和《福布斯》評為技術分析網(wǎng)站第一名。在創(chuàng)辦先知金融系統(tǒng)之前,他曾任蒙哥馬利證券公司技術產(chǎn)品部副總裁,也曾在蘋果公司戰(zhàn)略規(guī)劃部任職。他做了20多年交易員,尤其擅長運用技術分析和價格圖表輔助決策,同時他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加利福尼亞還經(jīng)營著一家做空對沖基金。
期待你的蛻變
讓我們一起攜手,彼此見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