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0 08:06:41 來源 : 大眾日報
【資料圖】
前不久,“年輕人找工作不要只看錢”的話題登上熱搜,有人指責年輕人看報酬挑工作,引來許多關(guān)注和議論。著名經(jīng)濟學家朱少平一番耿直的言論,收獲了一片叫好聲——“如果有人指責年輕人看報酬挑工作,那至少他是無知?!薄叭绻麤]有工資,我連生存都生存不了?!薄懊恳粋€人都希望收入高一些,你必須提高你的知識和技能。年輕人的選擇只要不是好高騖遠,我們都應該支持。”
朱少平的發(fā)聲,并沒有涉及復雜晦澀的經(jīng)濟學專業(yè)理論,他樸實且接地氣的觀點,讓網(wǎng)友感受到了一股清流,直言“說到心坎里了?!?/p>
在此之前,一系列專家的評論招致了不少爭議,脫離了公眾感受,使得專家形象大打折扣。“建議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買房子”“不建議年輕人掏空六個錢包湊首付”“年輕人工資低可能是能力不夠”“年輕人別在通勤上花過多的時間”等言論充斥著“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意味,有網(wǎng)友直接拋出“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反駁。
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反感某些專家的言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專家的許多建議直接忽視了年輕人正面臨的困難,無法感同身受,起不到建設性的作用。以“年輕人別在通勤上花過多的時間”為例,專家忽略了關(guān)鍵因素,年輕人的通勤時間長,主要是單位周邊租金高、收入無法承擔、交通擁擠等問題導致,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節(jié)約生活開支,選擇較遠的地方居住。而專家只從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將矛頭指向年輕人,不斷對他們提出要求,顯然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公眾口誅筆伐也在情理之中。
久而久之,一些不切實際的專家建議被認為是“指指點點”,缺乏了公信力,喪失了同理心,與公眾產(chǎn)生了嚴重的割裂感。反觀朱少平教授的建議,切中了年輕人最核心的問題——只有先生存,才能談發(fā)展。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我們的報酬基于付出的勞動多少,這也是最基本的常識。眼下,年輕人對收入的抱怨,很多來源于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這種畸形的工作模式,肯定沒法收獲正向的反饋?,F(xiàn)實中,一些企業(yè)家“畫大餅”式的做法要求年輕人不要只看錢,把情懷和夢想用作借口,鼓勵“只要付出,不求回報”,形成了狼性加班文化,無意義的加班為人們的身體和精神帶來了負面影響。
年輕人并非對專家有惡意,只是那些無法共情的“專家建議”消磨了大家的耐心。一旦要進入公共領(lǐng)域建言獻策,專家應該以更專業(yè)的姿態(tài)、更理性的觀點、更負責任的態(tài)度幫助年輕人答疑解惑,而不是泛泛而談,一味地苛責。其實公眾仍然對高水平、具有實操性的專家建議充滿期待。(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子鈺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