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09:35:47 來源 : 市值風云app
10月30日下午,康隆達收到一紙立案通知書,理由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guī)。
隔天,市場禮貌性地回應了一個跌停,但是第二天又被盤方拉回7個點。
龍虎榜異動中,東方財富慈溪三北西大街營業(yè)部、華寶證券舟山解放西路營業(yè)部兩個席位買入賣出金額近乎一致,有很強的對倒拉升股價那味兒了。
【資料圖】
此時,投資者在互動易上對上市公司進行追問,被立案不會是因為之前的“專網通信案”吧?
公司也坦誠回復:我覺得是!
這個“專網通信案”就是2021年A股市場上最大的連環(huán)瓜,N家上市公司因被違約出現財務暴雷,合計金額涉及數百億,被稱為“A股史上最大資金騙局”。
暴雷的背后都跟一個叫隋田力的“股市老炮兒”密不可分,此人憑借一己之力用基本相同的手段將十余家上市公司玩弄于手掌。
而風云君在早在2018年,就曾發(fā)出過相關預警。
至于看到的人信不信,聽不聽,風云君實在提不起任何興趣知道,人各有命,萬物芻狗,一路走好啊~
時間倒流回2019年11月,彼時上市公司公告擬以3060萬元收購秋實仁業(yè)持有的易恒網際51%股權,12月交易完成后,該公司納入了康隆達合并報表。
關于這次收購,很容易就能發(fā)現有兩處頗為異常。
作為一次跨界收購,首先,對手方秋實仁業(yè)成立于2019年10月,也就是交易前的1個月,而交易后的第4個月,該公司就被注銷了。
如此費盡心機作死,為日后的暴雷埋下了伏筆。
其次,公司花大價錢購買的標的不僅每年凈利潤為負,而且屬于資不抵債,也無相關業(yè)績承諾,最終公司收購產生了3091萬商譽。
而公司主業(yè)其實是特種及普通勞動防護手套的研產銷,是國內首家功能性勞動防護手套上市公司。
易恒網際則主要從事通信配套設備的研產銷,產品主要是無線寬帶自組網節(jié)點設備,下游應用領域主要是軍工通信及其他行業(yè)。
軍工通信業(yè)務需要一系列認證,而易恒網際已被列入合格供應商,即這次收購實際就是拿到一張通行證。
事情確實按著預期在走,2020年易恒網際營收大幅增長至8470萬元,凈利潤也扭虧為盈為728萬元。
但好景不長,2021年8月,一則《風險提示公告》打破了這場黃粱美夢,此時距離收購不過才一年有余,資產還沒捂熱呢。
公告表示,易恒網際經營的電子通信設備業(yè)務存在合同執(zhí)行異常情況,極端情況下,可能對公司歸母凈利潤造成損失超3億,占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凈資產的27.53%。
易恒網際業(yè)務經營方式為,向供應商預付90%的采購款,供應商供貨周期為90-180天;而下游客戶僅需要預付10%貨款,就可以在不超過295天的交貨期里驗收產品,驗收合格后再支付剩余90%尾款。
也就是說,從事這項業(yè)務的易恒網際被上下游通吃了,付出去的是真金白銀,收回來的都是白條,賺得都是紙面富貴,隨時面臨收不回的風險。
最終,根據公司公告,2021年涉及的易恒網際計提的減值準備金額達3.5億,而與此同時,當年經調整經營利潤僅為0.36億,是上市以來最差的一年。
也因為這事,2021年,上市公司拿到了一份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同時也坑害了一大批投資者。
如今舊案重提且遭立案,公司還可能面臨投資者索賠風險。
當然,你覺得是上市公司內部人蠢呢?還是壞呢?
還是又蠢又壞呢?
禍不單行,公司近期遇到的糟心事可不止這些。
9月份,公司接連發(fā)布《員工持股計劃》和《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公告,但當晚就引來上交所問詢函。
首先是授予價格過低。員工持股計劃受讓價15.17元/股,當前(11.22)股價37.3元/股,直接較市場價低6成。說實話這種福利風云君也想要。
其次,員工持股人數過低。員工持股計劃中,擬參加認購的員工總人數不超過15人,其中董監(jiān)高有11人,認購比例近7成,剩余的核心管理/技術/業(yè)務人員不超過4人。要風云君說,直接改成高管持股計劃得了。
授予價格低加上董監(jiān)高認購比例高,被上交所質問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公司也趕緊做出否認三連的姿態(tài)。
業(yè)績考核指標上也頗顯異常:兩份計劃的解鎖條件一致,即2022-2024年扣非凈利潤不低于1.86億、3億、4.7億。
先來瞅瞅上市公司之前年度的表現。2021年先撇開不談,2017-2020年公司扣非凈利潤均未曾超過1億,且有逐年下降趨勢。
大伙也可能注意到了,這不今年前三季度達到1.22億了嗎?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個“妖”也一點兒不新鮮——跨界,這次跨界收購的是炙手可熱的鋰業(yè)相關公司,這也就是公司敢設置高業(yè)績指標的勇氣來源。
兩個月前,公司公告以2.12億收購宜春丙戊天成管理及宜春億源鋰持有的天成鋰業(yè)11.31%、6.36%股權,合計17.67%股權,預計形成3.87億元商譽。
且對手方承諾,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內實現的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8億、2億、2.1億。
本次交易前,天成鋰業(yè)為公司持股33.33%的參股公司;交易完成后,公司將持有天成鋰業(yè)51%股權,后者也將被納入公司合并報表。
天成鋰業(yè)主要從事硫酸鋰溶液提煉,主營產品是鋰鹽鹵水(硫酸鋰溶液),鋰鹽鹵水經過“沉鋰”即成為碳酸鋰,天成鋰業(yè)的硫酸鋰溶液直接供給子公司協(xié)成鋰業(yè)做碳酸鋰。
由于供不應求,碳酸鋰價格自2021年開始大幅漲價,價格持續(xù)破新高,在當下這大熱時期收購,想當然公司付出的代價不會小。
評估報告中,天成鋰業(yè)2022年6月底資產評估價值12億,在3億的賬面凈資產的基礎上溢價3倍。
資產評估師為胡家昊、牛苗苗。嚯,巧了不是!這倆人在今年5月份剛被上交所通報批評。
具體情況是,上交所認為,在公司上次收購天成鋰業(yè)33.33%股權時,他倆在評估過程中預測產能評估依據不充分,預測產品銷量的評估程序不完整、不充分,預測產品單價評估依據不合理,折現率參數取值未合理等。
在那次收購中,評估師在依據不充分的情況下,給出了近14倍溢價率。
而那時的天成鋰業(yè)2019、2020年連續(xù)兩年凈利潤虧損,且毛利率持續(xù)為負,在2021年碳酸鋰漲價風口上才得以實現業(yè)績扭虧為盈。
不可否認的是,在價格持續(xù)創(chuàng)新高過程中,天成鋰業(yè)業(yè)績也跟著起飛。
因三季報中未給出詳細情況,從中報數據來看,上半年天成鋰業(yè)營收2.5億,凈利潤0.88億,簡單按持股比計算公司投資收益為0.29億,而上半年公司經調整經營利潤僅0.15億。
我們知道,在這個產業(yè)鏈上,上游鋰資源環(huán)節(jié)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天成鋰業(yè)只是采用鋰云母精礦制備硫酸鋰溶液,說白了只是對碳酸鋰進行生產加工過程中的一道工序,原材料方面還得看上游臉色。
有小伙伴可能就不樂意了,公司明明6月份剛花了9500萬元受讓泰安欣昌100%份額,間接擁有了非洲馬里Bougouni的鋰輝石礦項目中為期三年包銷鋰精礦的權利,用作原材料的供給來源。
問題在于,你家里還是沒礦??!還是逃不過“打工人”的宿命??!暴富又與你何干?公司有意無意在調研中透露后期將積極儲備礦產資源,言外之意,就是沒有,投資者可千萬別被忽悠瘸了。
從公司當前資金狀況來看,債務壓力已然很大。
好說歹說,要是在早期就跨入了這個熱門領域,還能說有產業(yè)格局,但是2021年鋰早就邁起了六親不認的步伐,在這種熱火朝天的背景下再來插一腳,不是蹭熱點那又是什么呢?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東大針織,背后實控人為張間芳。截至今年9月底,東大針織及其一致行動人張間芳、張惠莉、裕康管理合計持有公司53.96%股權。
自從公司沾上“鋰電池”的概念標簽,股價便一路上漲,而股東的減持自然也不會少。
在第一次購買天成鋰業(yè)33.33%股權的同時,公司就發(fā)布了減持預告,稱由于自身資金需求,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張惠莉擬減持不超過2%公司股份。
根據公告,交易均價在16元/股,兩人合計套現5070萬,此時股價已經較月初的11元上漲超40%。
較當時來看,確實是一筆劃算交易,但哪知市場炒作如此兇猛,自公司涉“鋰”至今,股價上漲超2倍,期間最高漲超4倍。
在最近17.67%股權轉讓中,轉讓條款中明確寫了天成鋰業(yè)的轉讓方需購買不少于1.7億上市公司股票。也就是說:收到的2.12億的轉讓款中,必須拿出1.7億來購買康隆達股票。
這種騷操作,即使作為百樂門代客泊車小王子的風云君,也是也沒見過幾次,這是明擺著讓原股東拿錢來炒自家股票。
那問題就來了:基于這樣的安排下,交易對價還有多少可信度呢?
從公告和大宗交易情況來看,9月底轉讓方的確購買了近1.2億公司股票,但是賣方卻是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張惠莉。
實控人在公告時稱減持是自稱自身資金需要,而在上交所問詢回復中,公司則表示這些減持資金將全部資助給上市公司,用于公司的發(fā)展。
好家伙,減持都可以說得這么清新脫俗,不愧是玩轉資本市場的行家里手。
張老板通過這一波九轉十八彎的操作,將公司購買資產轉出去的錢,變成了自己的套現資金。
公司傳統(tǒng)主業(yè)賺取現金流的能力不足,上市以來自由現金流凈流出合計近10億。
因此可以發(fā)現,自上市以來,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便逐年走高,尤其是自公司開始折騰以來,有息負債率持續(xù)上升。
借款方式則以短期借款為主,該科目自上市以來激增,9月底達到8.9億;此外控股股東的財務資助也是很重要一部分資金來源,9月底其他應付款達4.8億。
而截至9月底,公司賬面貨幣資金4.42億,其中受限資金1.35億,可動用資金僅3億,資金規(guī)模遠小于債務規(guī)模。
作為國內首家功能性勞動防護手套上市公司,公司主業(yè)乏力,心思早就跑到跨界“割韭菜”上了,動作也相當嫻熟,磨刀霍霍,一茬接一茬。
從無人問津到熱炒,僅需一個熱門概念加持,如果一個不夠,那就再來一個。
在這場熱戰(zhàn)中,到底誰最終能贏、甚至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