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06:46:33 來源 : 創(chuàng)意廣告
不說地名,一句話證明你是哪里人?
擱以前,大家少不了炫一口方言,什么“黑土地黃土地,種地就用史丹利(山東)”、“你瞅啥,瞅你咋地(東北)”、“江南皮革城倒閉啦(溫州)”......
但現(xiàn)在!新的解題思路出現(xiàn)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用費勁吧啦地切換家鄉(xiāng)話模式,你只需要用最漫不經(jīng)心的語氣,報出 “泡菜”紅綠燈、“虎符”地鐵卡、“青花瓷”斑馬線、“牡丹花”井蓋 等新概念名詞,就能成為“家鄉(xiāng)介紹”里清流般的存在。
這可不是小編單方面的臆想。
現(xiàn)在不少城市的公共設計,已經(jīng)不能用“高端大氣”簡單概括了,從路燈、地鐵,到井蓋、雕塑,主打一個處處皆可秀文化、哪哪都是城市廣告牌的風格。
出門溜一圈, 地域特色文化“四處成精”的盛景 ,簡直讓人大開眼界。
如果你對路燈的印象還停留在“千篇一律的灰白柱子”上,那小編建議這波你坐小孩那桌,因為......
在廣州增城,路燈是人們對特產(chǎn) “荔枝” 的浪漫表白。
圖源@愛吃西瓜的Pizza
在麗江華平縣, “芒果” 也成了路燈的座上賓。
圖源@愛在.君君
同樣是芒果,廣西百色的路燈選擇走“精致小巧”的路子。
湛江徐聞的 “菠蘿” 路燈,則是直觀給大家補上了“菠蘿是長樹上”這一冷知識。
圖源@智慧的大犀牛
還有眉山泡菜博物館周邊的 “泡菜桶” 路燈 ,光看著都已經(jīng)腦補了味道。
圖源@momo
除了特產(chǎn)美食,直接將地域文化元素搬上路燈的也不在少數(shù)。
比如,濰坊的 “風箏” 路燈。就沖這整齊劃一的翅膀造型,叫它一聲“天使路燈”也毫不違和。
圖源@chu
又比如,在敦煌,路燈也是可以 “飛天” 的。
圖源@若有緣由
在瓷都景德鎮(zhèn),路燈更是“身價暴漲”,成了 瓷文化 的活廣告。
圖源@追云日記
當然,如果再把“路燈”這個概念擴大點,交通紅綠燈怎么就不算其中之一呢。
洛陽的紅綠燈,主打一個 “牡丹之城” 的氛圍感。
圖源@奶思
敦煌鳴沙山的 “駱駝” 紅綠燈,據(jù)說游客爆多的時候還會堵駱駝。
還有貴德的 “梨花” 紅綠燈,也是路過都會忍不住拍照記錄的程度。
云南騰沖的 “翡翠平安扣” 路燈,則是寓意“扣住平安”。
相比“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XX”“我在XX等你很久了”這些網(wǎng)紅路牌,這些質(zhì)樸得各有特色的城市路燈,倒是更讓人眼前一亮。
這也給我們提供了新思路:打卡小城的時候別忘了抬頭看路燈,或許看完你就知道帶啥特產(chǎn)回家了。
如果問你在地鐵站看得最多的宣傳信息,大家可能會自動聯(lián)想到 9號線的植發(fā)廣告、11號線的招聘廣告、4號線的鈣片廣告 ......
相比之下,有些城市確實是把地鐵作為文化輸出的窗口來做的。
首先點名呼和浩特,地鐵扶手造型有赤峰 “玉龍” 和馬頭琴的 “馬頭”。
地鐵圖標是 “蒙古包” 。
車廂裝飾主打一個“藍天草地見奶牛”。
有種游客還沒到景點呢,先坐地鐵體驗了一把蒙族特色的意思。
除了呼市,歷史文化深厚的古都西安也值得一提。比如西安地鐵為每個站點設計了 專屬圖標 ,光是看圖都有了景點的代入感。
站點內(nèi)的空間設計也是讓人想要惡補知識點的存在。
比如被稱為“最難背誦”地鐵站的阿(ē)房(páng)宮南站, 連天花板都刻著《阿房宮賦》全文 ,高中背誦抽查的記憶突然復活。
玉璽、虎符 造型的地鐵卡,放在全國也是相當“炸裂”的。
手持它們坐地鐵,有一種“奉天承運,閘機打開”的尊貴感撲面而來。
除此之外,在路燈專區(qū)就已經(jīng)嶄露頭腳的洛陽,也不忘將 牡丹 精細“還原”于車廂內(nèi)。
圖源@大華
把 熊貓 的“萌力”融于地鐵的成都,也是吸睛的一員。
圖源@小花生
相比于出現(xiàn)在固定路段的特色路燈,在地下四通八達的地鐵設計無疑會更為人熟知,本地人看得久了難免不再驚喜。
但當你有機會去到另一座城市旅游,或許會在地鐵設計與地鐵設計的對比中,重新生出“誒呦,不錯哦”的自豪感受。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堪稱從細節(jié)入手的城市公共藝術,也扮演著城市名片的角色,它會告訴你這座城市哪最好玩,或這座城市的歷史故事。
先說井蓋。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隨處可見的井蓋是城市處理日常污水和廢水的通道,但在地域特色元素的加持下, “見蓋有喜” 也成了人們散步路上的新收獲。
比如武漢的井蓋,幫你不登 黃鶴樓 地打卡特色景點。
圖源@黑烏鴉的嘴
把 青銅盤龍紋 印在井蓋上,安陽你是懂宣傳殷墟遺址的。
上海的井蓋,則是把標志性建筑和建造時間一并附上,觀光知識點+1。
圖源@呼嚕嚕嚕嚕
還有北京回龍觀的井蓋, 左邊是龍,右邊還是龍 ,多少帶點霸氣側(cè)漏的氣質(zhì)。
圖源@黑烏鴉的嘴
除了井蓋,還有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城市,秀出了一些抓人眼球的公共設計。
景德鎮(zhèn)的 “青花瓷斑馬線” 就是其中之一,當然,經(jīng)過眾多腳底板的“打卡”,斑馬線表面的瓷面已經(jīng)被盤包漿了,成了“有一點青有一點花有一點瓷”的存在。
圖源@愛旅行的魚子醬
泡菜之城眉山路邊的 “泡菜壇” 雕塑,主打一個簡單、粗暴、好記。
圖源@momo
▼
城市“特色設計”之所以能夠被看見,離不開大家“文化自信心”的提升,這也從側(cè)面說明:地域特色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而不是只存留在教科書、非遺名錄、地方志中的“沉默者” 。
當不同城市個性的、差異化的文化在公共設計中體現(xiàn),希望大家在被吸引的同時,也別忘了和自己家鄉(xiāng)的特色文化“腦波”互動下,潛臺詞:快來評論區(qū)補充+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