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1:23:42 來源 : 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拜評書所賜,楊家將和唐朝時白袍薛仁貴一樣成為袍帶書著名的三碗醬之一,楊家的故事也越寫越奇,佘太君百歲掛帥,十二寡婦征西之類的熱鬧回目很多人耳熟能詳,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好像偌大大宋王朝除了楊家人就沒有人能上陣殺敵一樣。
(相關資料圖)
楊家將的故事一般開始于老令公楊繼業(yè)隨同潘仁美征遼國,沙灘會一場敗,只殺得楊家好不悲哀。
楊繼業(yè)被潘仁美陷害碰死李陵碑,七個兒子死了四個,剩下三個四郎流落番邦,五郎在五臺山出家,只有楊六郎進京伸冤,然后才有了天波楊府。
歷史上楊繼業(yè)和楊六郎在《宋史》上有傳,不過楊繼業(yè)不是戰(zhàn)敗撞頭而死,而是被遼人俘虜,不飲不食活活把自己餓死的,很是忠烈。
楊繼業(yè)之死,主要責任不在潘仁美,歷史上潘仁美其實叫潘美,他和楊繼業(yè)在邊關配合對敵,關系很好。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伐遼,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繼業(yè)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繼業(yè)一路奪取了的代、朔、云、應四州,但是中路軍曹彬失利。
宋太宗于是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同時命潘美把四州的百姓遷移到內(nèi)地。
這時候契丹蕭太后十萬大軍緊跟其后,楊繼業(yè)認為不可正面和遼國死磕,他提出一個聲東擊西的辦法,先撤代州云州和應州的百姓,契丹知道必然來阻止,這時候再讓朔州的百姓迅速撤到石碣谷,用強弓硬弩守在谷口,這樣四洲的百姓可以安全撤出,軍隊傷亡率也會很小。
但是當時宋太宗派來的監(jiān)軍王侁卻不同意,他認為大宋數(shù)萬精兵,這么膽小干嘛。應該打開城門敲著戰(zhàn)鼓,和遼兵真刀真槍的硬砍硬殺。楊繼業(yè)說:這樣必敗。
王侁鄙夷的說:
你叫楊無敵,今天不敢和敵人交鋒,是不是懷有什么異心?
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zhàn),得非有他志乎?
楊繼業(yè)本是北漢降將,身份上很敏感,聽王侁這么說,氣的沒辦法反駁,賭氣說:
今君責業(yè)不死,當為諸君先。
我先上黃泉路上等你們。
然后他哭著和潘美告別,可見和潘美的關系還是不錯的。
楊繼業(yè)雖然知道是必死之局,不過還是留了后手,他請求潘美王侁等人在陳家谷口埋伏下強弓硬弩,待自己兵敗,這些伏兵可以救自己一命。
戰(zhàn)爭開始,王侁在陳家谷口無所事事的待了四個小時,聽著遠處的廝殺,掐指一算覺得大約契丹兵敗了吧,戰(zhàn)敗契丹這個大功不能便宜了楊繼業(yè),于是命令谷口和自己一起殺過去活捉蕭太后,這時在《宋史,楊業(yè)傳》上寫了這么句話:美不能制。
這句話兩層意思:
一個是,潘美想按照楊繼業(yè)的計劃,老老實實的在谷口等待,可見他對老搭檔楊繼業(yè)還是有信心的。
第二層意思則很有意思,美不能制,不能倆字用的好啊,潘美雖然是西路軍的主帥,卻管不了自己的手下王侁。為啥?很簡單,王侁的官位不如他,但是人家是監(jiān)軍,代表是的皇帝,潘美根本沒有權利制約。
宋朝軍事制度就是如此,要給軍事主帥戴上監(jiān)軍這個手銬,而且大多數(shù)監(jiān)軍其實不懂軍事,但是地位超然于各個軍事主帥之上。
當初制定作戰(zhàn)計劃時,楊繼業(yè)提出的不應該和遼軍正面作戰(zhàn),王侁反對,和楊繼業(yè)配合了很久的潘美即使王侁的計劃不行也不敢反對,因為王侁是監(jiān)軍。
同樣三碗醬之一的薛家將中,薛仁貴白袍起家,到了第三代依舊顯赫,出現(xiàn)了刺史節(jié)度使等高官。
但是楊家在宋朝就混的差很多了。
到了宋朝末年,號稱楊門之后的楊志都已經(jīng)落魄成社會底層了,所以宋朝滅亡時,楊家將的后代大約大多已經(jīng)泯然眾人了,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了。
==================================
文:薛白袍
歡迎點贊,歡迎討論,謝謝關注
話說英勇神武的王侁大人,帶兵沖上前線,幻想著蕭太后被自己捉住的盛況,但是走了二十里忽然聽到士兵來報,遼軍沒敗敗得是楊繼業(yè),王侁大人差點沒嚇死,想到遼軍的兇悍,王大人抹了抹脖子覺得自己的脖子和契丹兵的馬刀相遇會大事不妙的,于是他英勇的做了一個決定,:撤。
帶著手下的兵,轉身就跑,王大人一馬當先,端的是馬如赤兔,逃得堅決徹底,混忘了要在陳家谷口接應楊繼業(yè)一事兒。
楊繼業(yè)從中午殺到晚上,好容易殺到陳家谷口,手下只剩一百多人,他在馬上長身往谷口看,別說伏兵一個人影也沒有,他知道這次完了,已是必死之局。
楊繼業(yè)在馬上放聲大哭,他倒不是怕死,而是不甘心死的如此窩囊,明明可以安全撤離,因為一個草包的瞎指揮自己死的如此稀里糊涂。
哭完后他轉身再戰(zhàn),他眼看著手下人一個一個死去,眼看著自己的兒子楊延玉也戰(zhàn)死了,這一刻楊繼業(yè)心也死了。
他身上受了十幾處傷,依舊拼命砍殺,他知道這是自己此生的最后一戰(zhàn)了,最后戰(zhàn)馬重傷不起,他也力盡了,被契丹兵活捉。
評書中楊繼業(yè)碰死在狼心窩李陵碑。
李陵是西漢大將李廣的孫子,他率領5000兵卒孤軍入大漠,大戰(zhàn)匈奴,沒有人救援,兵盡糧絕最后詐降匈奴。但是漢武帝收到的信息卻是說李陵在幫匈奴練兵要反攻西漢,漢武帝一怒滅了李陵一族,隴西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jié)累及家族為恥。
同樣孤軍戰(zhàn)外敵,楊繼業(yè)死在李陵碑,李陵因為不死連累家族,評書中楊繼業(yè)死后也被冤枉過,后來楊六郎進京告狀,寇準假扮閻羅,替楊家洗冤,才有了天波楊府的輝煌。
評書中說楊繼業(yè)有七個兒子一個義子,號稱七郎八虎,七個兒子這點和歷史上倒是相同。
評書中楊繼業(yè)的七個兒子,四個在金沙灘之會上戰(zhàn)死,四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五臺,除了楊六郎楊家男丁凋零,后來十二寡婦征西就有八個是他兒媳婦。
但是歷史上他的兒子們的結局和評書上不同,評書中的七個兒子除了六郎楊延昭其他都和歷史對不上。
《宋史》上楊繼業(yè)的七個兒子,楊延玉與他一起戰(zhàn)死,剩下幾個兒子除了楊延昭因為他有功于社稷被封了供奉官或者殿直這種白拿俸祿沒啥事的散官,在宋朝應該混應該的還不錯。
不過也大多泯然眾人矣,在歷史上沒了蹤影。
楊延昭和楊繼業(yè)一樣是一代名將,和評書中不同楊延昭應該是楊繼業(yè)的長子,為啥都喊他六郎呢,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
楊延昭很早就和父親在邊關作戰(zhàn),一次一支冷箭貫穿了他的胳膊,楊延昭眼睛都不眨一下,接茬戰(zhàn)斗,這簡直是重傷不下火線啊。
所以他早早的就在邊關闖出了名頭,但是楊六郎這名字不是他爹起的,而是遼人。
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第六顆是專門克制遼人的,楊延昭在邊關二十年契丹憚之,認為他是就是天上北斗七星的第六顆,專門下屆來克制契丹的,所以喊他六郎。
楊延昭五十七歲病逝于邊關軍中,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沒有一個叫楊宗保。
評書中楊宗保的兒子楊延昭的孫子名叫楊文廣,但是歷史上楊文廣是他三子之一。
楊文廣曾經(jīng)在陜西追隨過范仲淹,隨狄青征討過農(nóng)智高,屢立戰(zhàn)功,后來官至步軍都虞候,從五品的官。
宋朝以文制武,武將在大宋不吃香很吃虧,楊家祖孫三代的官職逐漸下降,影響力也呈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