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 20:31:12 來源 : 抄寫作文網(wǎng)
常見的詩歌語言特色:
【資料圖】
1.平實質(zhì)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比?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還有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2.含蓄雋永。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于雋永,在于“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lián)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tǒng)統(tǒng)顯于言外,隱于空白。還有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3.清新雅致。其特點是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美的愉悅。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連成一片,這是一幅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清新、自然。
4.絢麗飄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全詩顯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5.簡潔明快。其特點是:語言簡練利落、洗練、淺顯、明白如話、不加修飾。如賈島的詩、馬致遠的散曲等。
6.雄渾壯麗。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如曹操的《觀滄?!凤@得胸襟豁達,豪情橫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詩歌中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7.粗獷豪放。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diào)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保ā秾⑦M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保ā豆棚L》)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杰出代表。
8.沉郁頓挫。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致。憂愁是杜詩沉郁的主要內(nèi)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9.悲壯慷慨。大凡詩人,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梢?,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xiàn)實,出于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兜怯闹菖_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
10.纏綿哀怨。詩作婉曲,感情細膩。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詞。
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寂靜肅穆,清遠含蓄,寧靜幽深 雄渾開闊,雄奇瑰麗,恢弘高遠,浩瀚遼闊,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朧渺遠,空靈高遠,空蒙迷茫,蒼涼悲壯,優(yōu)美迷人,清新明麗,清凈幽遠,寧靜恬淡,清凈悠閑,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1,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調(diào)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二:“ 云棲 修篁夾道,意境殊勝.”端木蕻良《關山月的藝術》:“畫梅花的,很少能闖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總是強調(diào)暗香疏影這般意境.”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3,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xiàn)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
4,文藝理論界對“境界”說的闡述雖然眾說紛紜,為軒為輊,但有一個地方卻出人意外,這就是絕大多數(shù)評論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來.稱之為“文學形象”、“作品中的世界”.這種看法無疑是片面的.
5,“境界”一詞作為一般習慣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種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yǎng)造詣之各種不同的階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此處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而言者.
6,“意境”是藝術辨證法的基本范疇之一,也是美學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意境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這一藝術辨證法范疇內(nèi)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境”是形與神的統(tǒng)一.在兩個統(tǒng)一過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形成了“意境”.
7,“意境”和“意象”的區(qū)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意境”這個詞.比如說,一首詩很好,我們就說:“這首詩很有意境.”一幅畫很好,我們就說:“這幅畫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場電影,走出電影院,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議論:“今天的電影很有意境.”但是盡管大家都在用這個詞,對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沒有搞得很清楚.
8,意境和意象的區(qū)別在于:
1.它們所達到的層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審美的廣度,而意境指的是審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華;
3.在中國文化中,意象屬于藝術范疇,而意境指的是心靈時空的存在與運動,其范圍廣闊無涯,與中國人的整個哲學意識相聯(lián)系.
9,編輯本段詩歌的意境 簡單的說,就是創(chuàng)作詩歌的環(huán)境.可以是寫作時的場景,也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實際卻達不到的場景.詩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
10,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chuàng)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chuàng)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
11,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zhì)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qū)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12,修飾意境的詞語 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 ,寂靜肅穆……
一、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1憂國傷時: 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炭翁》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 如:陸游《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xiāng)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邊關思鄉(xiāng)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長亭送別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評價作品思想內(nèi)容注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也是至關重要的。
4、大多數(shù)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fā)揮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
三、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一些宏觀鑒賞要領:1、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托物言志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種具體事物中,達到言志的目的;2、詠史懷古詩,要聯(lián)系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3、傷春傷別詩,是借對春光流逝抒發(fā)韶華易逝、壯志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4、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
描寫詩歌人物形象詞語:
①、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他淡于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并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xiàn)的是優(yōu)游自在的的隱居生活,表現(xiàn)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jié)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田園風光的喜愛.
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田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⑤、矢志報國、慷慨僨世的形象.陸游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語言風格常用術語例析
1、平實質(zhì)樸、樸素自然
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xiàn)出質(zhì)樸無華的特點,但于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2、含蓄雋永、含蓄委婉
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于雋永,在于“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lián)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雙關等手法.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tǒng)統(tǒng)顯于言外,隱于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
3、清新明麗、清新雅致
這種風格往往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怡然喜悅的感情.其藝術境界多如大雨過后的清清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美的愉悅.
4、形象生動
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xiàn)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語言活靈活現(xiàn),具體形象,包括①人物語言個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寫逼真,繪聲繪色,惟妙惟肖;③運用多種辭格,新鮮活潑;④注意詞語選用,注意句式變換.
5、絢麗飄逸
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6、婉約細膩
這種風格往往體現(xiàn)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diào)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諷刺
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diào)和趣味.運用夸張、反語、仿詞、雙關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質(zhì),富于諷刺意義,增強批判性和說服力,令人輕松愉快,忍俊不禁.如,"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原發(fā)布者:滄海拭軒
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宋代發(fā)展到最高峰,人們常?!疤圃娝卧~”并稱。那么詞在形式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它是怎樣發(fā)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簡意賅,對詞的特點進行了簡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詞的發(fā)展線索。 詞,萌芽于隋,興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兩宋,是唐宋新興的詩歌體裁。 詞,原本是音樂文學,是為配合樂曲而填寫的歌詞,所以全稱為曲子詞,簡稱為詞。既要按曲子節(jié)奏填詞,就很難都用整齊的五、七言來填,因為曲子總有長短快慢;所以除有極少數(shù)的例外,一首詞中句子總是長短參差的,故詞又稱長短句。詞還有樂府、歌曲、樂章等名稱,也都可以看出它與音樂的關系,只有較為晚出的詩余之稱,是忽略了詞與音樂之間的關系的。所謂詩余,是將詞說成是詩的余緒(貶低詞的說法),或以為詞是由詩增減字數(shù)、改變形式而演化成的。這都是只著眼于詩詞語句篇章的異同而沒有考慮音樂對詞的產(chǎn)生的決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實際的。 詩,也有配樂唱的,主要是樂府。樂府與詞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一、樂府起于漢代樂府機構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樂是以前的古樂,叫雅樂,還有漢魏以來的清商曲,叫清樂。而詞所配的音樂,則是以隋唐以來大量傳入中國的胡樂為主體、包含部分民間音樂成分,共同結合形成的一種新樂,叫燕樂(也作讌樂、宴樂)。燕樂所用的樂器也與以前不同,主要是極富表現(xiàn)力的琵琶,以后則有觱栗。詞所配合的就是這種當時極受歡迎
古人常用“不可湊泊”一詞形容詩歌意境之玲瓏。
宋 陸游 《跋呂成尗》:“字字工妙,無牽強湊泊之病?!?/p>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何得以一二韻約束為之?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
梁啟超 《讀十月初三日上諭感言》:“實則不過無機的*,偶然的湊泊,絕非有一共同之目的以相團結?!?/p>
古詩詞“意境”鑒賞:
一、把握整體性
任何一首詩或一首詞,都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我們在鑒賞時,如果只是看到作品中單個的“意象”畫面,是不大可能準確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詩人詞家的情感意旨的?!耙饩场蓖侵T多“意象”彼此組合連綴起來形成的一個情感氛圍與藝術世界。即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同“意境”相比較,“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而“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或詞所構成的境界,具有整體性,傳達著詩人詞家在作品中的整體的情感意旨。鑒賞“意境”,就是要先從作品所描繪的具體的風物、景象切入,再從整體上把握作者貫穿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二、突出層次性
“意境”通過事象、物象、景象的融合,創(chuàng)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統(tǒng)一的詩歌畫面,形成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但是其呈現(xiàn)的層次性卻是十分明顯的。在“意境”鑒賞的審美活動中,我們可以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層面來體味其特色。
三、注重多樣性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強調(diào)指出:“境界有大小”,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這確實是精辟的見解。大量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既有宏偉開闊、氣勢非凡之篇,也有活潑清新、小家碧玉之作。作為讀者,我們品賞詩歌的“意境”,應當開闊視野,兼收并蓄,多方汲取各種流派、風格的藝術精華,并進而在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比較和揣摩中,窺視出詩歌藝術的奧秘。
四、探究創(chuàng)造性
社會不斷發(fā)展,人的思想感情也不斷變化,所以,詩的意境永遠不會被前人寫盡。大凡高明的詩人,往往不囿于舊的傳統(tǒng),不蹈襲前人的老路,能夠從變化了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以真情和至誠創(chuàng)造出他們自己特有的新“意境”,賦予詩篇以新的生命與活力。我們讀詩時,要特別注意探究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造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