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2:38:22 來源 : 家電網
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及人口大國,印度擁有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已經成為世界共識,這也讓包括手機、家電在內的各行業(yè)紛紛出海印度,尋找更大的機遇。然而,就在最近一段時間,種種事件與因素都在提醒著眾多企業(yè),有必要再度審視,印度究竟還是否投資的好選擇。
(資料圖)
吃相難看
“Are you OK?”在2015年印度小米4i發(fā)布會上,雷軍向眾多印度小米粉絲表示了感謝,并留下了這句互聯網“金句”。在此后,小米在印度也是過得順風順水,2017年,小米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印度市場成為了小米最重要的海外市場。然而,從最近發(fā)生的事件來看,小米在印度的日子似乎變得“不太OK”。
6月9日,印度執(zhí)法局發(fā)布文件稱,因小米涉嫌違反該國《外匯管理法》(FEMA),“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該局已經向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等三家銀行發(fā)出正式通知。此前,印度當局已扣押小米555.1億盧比資金,約合人民幣48.2億元,這次通知或意味著上述凍結資金將被正式沒收。
事情要追溯到2022年5月,印度反洗錢執(zhí)行局指控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自 2015年開始以“支付版權費”的名義向小米集團等 3 家海外實體進行匯款,這一行為“違反”了印度的《外匯管理法》,因此執(zhí)法部門扣押了小米子公司的相關賬戶資產。小米印度表示:“我們仔細研究了當局的命令,我們相信我們向銀行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和賬單都是合法且真實的。”隨后,小米提出申訴,要求法院推翻這項決定。不過,當地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在今年4月21日駁回小米的要求。
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小米錄得收入2800.44億元,同比下降14.7%;錄得毛利475.77億元,同比下降18.3%;錄得經調整凈利潤85.18億元,同比下降61.4%。換言之,這次小米被沒收的資金,相當于凈利潤的57%。有網友感慨到:真是“印度賺錢印度花,一份別想帶回家?!?/p>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據印媒報道,印度政府近日對在印度的中國手機制造商提出了新要求,必須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首席執(zhí)行官 (CEO)、首席財務官 (CFO)、首席技術官 (CTO)等職位,同時還要引入印度資本作為股權合作伙伴。對此,有網友評價:吃相真的太難看了。
“一視同仁”
事實上,被印度“特別關照”的遠不止小米一家。報道顯示,在去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關稅439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38億元。印度稅收情報局稱,OPPO在進口手機零部件時錯誤使用了關稅豁免,并在計算進口貨物交易價值時未包括特許權使用費。同一個月,vivo的119個印度相關銀行賬號被印度政府凍結,總額達46.5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4億元。印度方面聲稱,vivo印度公司為逃避納稅,將6247.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55億元)匯往中國等地,金額相當于該公司一半左右的營收規(guī)模。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待外企這件事上,印度卻展現出了“一視同仁”的一面。今年1月,三星電子印度公司表示,該公司正審查一份與稅收糾紛有關的政府通知。據了解,這起糾紛與三星電子逃稅有關,此前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印度稅收情報局(DRI)指控該公司對遠程無線電頭錯誤分類,試圖規(guī)避172.8億盧比(約合2.12億美元)進口關稅。
2018年,印度反壟斷監(jiān)管機構對谷歌進行了一項調查,并在2019年宣布對其處以21億盧比(約合2900萬美元)的罰款。同年,印度電信管理局再次對谷歌處以5億盧比(約合670萬美元)罰款;2022年10月,印度政府反壟斷機構“印度競爭委員會”對美國谷歌開出了1.61億美元的罰款單和處罰令,罪名是濫用安卓系統(tǒng)在印度市場的主導地位(印度97%的智能手機采用了安卓系統(tǒng)),該機構還要求谷歌修改有關要求安卓智能手機廠商預裝官方應用軟件的限制措施。據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亞馬遜、微軟、蘋果等知名企業(yè)都曾經受到來自印度方面的訴訟和罰款。
外企“墳場”?
據印度《商業(yè)標準報》此前援引印度政府數據顯示,印度商業(yè)和工業(yè)部長戈亞爾稱,從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印度政府年報也顯示,每年在印度注冊的跨國公司數量從2014年的每年216家已經下降到了2021財年的每年63家,而活躍外企在所有注冊外企中所占的比例也從2014財年的80%下降到了2021年的66%。
在去年7月,榮耀CEO趙明在發(fā)布會接受采訪時表示,榮耀幾年前就在印度有團隊并經營了很長時間,后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榮耀印度團隊撤出,目前榮耀在印度仍有合作伙伴,并開啟了相關業(yè)務,同時印度市場保持了盈利,未來榮耀會采取非常穩(wěn)妥的方式在印度市場開展業(yè)務。
而在日前,據當地媒體報道,iPhone重要供應商緯創(chuàng)向印度國家公司法法庭、公司注冊處等機構提出將在一年內解散其在印度業(yè)務。資料顯示,緯創(chuàng)是第一家在印度生產iPhone的公司,在印度經營超過15年,曾為蘋果公司生產過iPhone SE等機型。當地媒體表示,緯創(chuàng)退出后,本土巨頭塔塔集團將收購緯創(chuàng)在印度的工廠,承擔其在印的生產任務。在此前2020年12月,緯創(chuàng)在印度卡納塔克邦的一家代工工廠遭到約2000名員工“圍攻”,打砸事件共造成了43.77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89億元)的損失。
深思熟慮
根據世界銀行發(fā)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huán)境報告》,印度排在190個國家中的63位,甚至被認為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有趣的是,在印度政府自己公布的《在后疫情時代經濟中吸引投資:印度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報告中,就詳細列出了印度營商環(huán)境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行政和監(jiān)管障礙、信貸不足、征地程序繁瑣、基礎設施不足、物流成本高、制造業(yè)無組織等。不過,也有印媒認為,一些企業(yè)未能在印度找到合適的發(fā)展路徑,很大程度是自身的經營問題,而并非營商環(huán)境問題。
“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包括家電在內的中國企業(yè)而言,要繼續(xù)在印度尋路,可能要做好思想準備,如何規(guī)避好可能的陷阱,避免自己成為“唐僧肉”,或許是未來一段時間必須要考慮的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