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成人影院午夜男女爽爽爽,欧美 亚洲 中文 国产 综合

首頁 熱點 要聞 國內(nèi) 產(chǎn)業(yè) 財經(jīng) 滾動 理財 股票

【難忘的書與人】懷念朱正琳,憶《成長》 | 汪家明

2023-06-22 14:56:07 來源 : 文匯網(wǎng)

朱正琳和他的岳母


(資料圖)

朱正琳去世三年零七個月了,遺忘的潮水正在將他淹沒。網(wǎng)上無文,文壇不言,這個人似乎就這樣消失了。此種情況,不難理解。古今中外,一些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不是也都“俱往矣”了嗎?生與死、紀念和遺忘本來就是人世常事。這一點,朱正琳自己很達觀,甚至有些浪漫。他寫過一篇《死的理想》,其中寫道:“關于死,我的確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死在海拔很高終年積雪的大山上,譬如喜馬拉雅,譬如阿爾卑斯?!薄拔也皇堑巧秸撸业睦硐胍膊⒉皇窍胨烙诘巧?。我只是在想:那雪山好大、好高、好空闊、好干凈,而且離天好近!那天也太藍了!……為什么不死在那兒?”但他又說:“當然,這只是理想。與我生活中的許多理想一樣,我不認為我今生有實現(xiàn)它的可能。我不是佛教徒,不會在我身體還很健康的時候就跑到山頂上去死。若等到我彌留之際,我無法想象我怎樣才能到達那個海拔高度。更要緊的是,死雖然是孤獨的事,但我們卻很難孤獨地去死?!?/p>

朱正琳是浪漫的,又是理智的。他因病以七十二歲之齡故于美國,走的時候,家人在他身邊。

如今,我對正琳兄突然離去的哀傷和三年多的牽繞似乎平復了一些。而且,他畢竟留下了一些痕跡,比如幾本樸素的書,還有他傾心傾力主編的刊物……包括《成長》。

《成長》第一輯和最后一輯(總第八輯)

《成長》是一次通宵夜聊聊出來的。那是1999年深秋,在慕田峪長城附近一家部隊招待所里。成立六年的山東畫報出版社召開下一年的選題研討會,嘉賓有三聯(lián)書店的楊進、人民日報的李輝和央視“讀書時間”欄目的朱正琳。那幾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了不少有分量的書,如《風雨中的雕像》《漢字王國》《大陸與情感》《天山問穹廬》等,“讀書時間”連著做了好幾期專訪,在全國出版社里可謂獨占鰲頭。朱正琳說,沒辦法,你們的書就是對著我們欄目來的。

以我所見,很多做出版的,都有一個情結,就是希望做那種水平很高,又明白易讀的書。這里面當然含有爭取更多讀者,獲得經(jīng)濟利益的因素,但主要點并不在此——好書能分享給更多的人,使更多人受益,才是出版人最大的滿足。所以,我為出版社提出的出書方向就是“高品位的通俗讀物”,比如《老照片》。說起來與朱正琳的初識,還是他在央視策劃《老照片》的專訪,以及參加在《中國攝影報》上對《老照片》的討論所提供的機緣。

如上所述,我也有個偏好:為中學生出書,而且認為,真正的好書,是中學生和成年人、普通大眾和文人學者都可以讀的;我本人也喜歡讀《幼學瓊林》《國文百八課》之類的書。也許是我青少年時未能得到系統(tǒng)教育,直接上了大學的緣故?朱正琳也是這樣。白天選題會開得熱烈,晚飯后我到他的房間聊天,聊起自己少年時的讀書經(jīng)歷。我們都“偷”過書,我是從家附近的市圖書館裝滿要拉去化漿的“壞書”的卡車上,以及療養(yǎng)院對圖書管理不嚴的圖書室;他的花樣更多些……但無論如何,談到當年讀的那些書,以及那些書對我們刻骨銘心的影響,仍感懷不已。1980年,他三十三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張世英教授的研究生,專研德國哲學。此事曾經(jīng)歷挫折,并因《中國青年報》的報道引起轟動……畢業(yè)后教書,去德國訪學,然后“北漂”……談著談著就談到了出版。他說,在“讀書時間”欄目打工,過眼的新書好書很多,常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甚至認為,有些書若在青少年時代能讀到,極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所以,有時不免會產(chǎn)生一種沖動,想把其中的一些文字推薦給青少年。在功利考慮還沒有占據(jù)壓倒優(yōu)勢之前的青少年時期,人對內(nèi)在生活的需求會很強烈。他想編一本文摘刊物,可以讓時下非常忙的孩子吃到最有營養(yǎng)的精神食物。

后來我知道,朱正琳對編刊是有癮的。此前他已編過兩個刊物,還參加過《三聯(lián)生活周刊》早期的籌劃。這也巧了,我對編刊也一直有興趣,而且算得上是編刊出身的(編了九年《山東畫報》)。做出版后,也策劃出版過幾個刊物:《老照片》《老漫畫》《百象圖摘》《唯美》(與張煒合編),對辦刊的方法和運作比較熟悉,所以談到這個議題,我們一拍即合。朱正琳愿意做主編,更令我大喜過望。于是討論刊名、欄目、稿件來源、出版樣式等,一直談到下半夜三四點。讓朱正琳胸有成竹的是,有一大幫文化界的好朋友,幾乎囊括了所有當時有水平,有影響,并且和他一樣常有向青年人推薦某些文字的沖動的文人、學者。他打算請這些朋友署名推薦他們讀到的、喜愛的文章,同時寫幾句推薦語(不寫也可)。這個設想很有操作性?!冻砷L》就在這天夜里育種了。

籌劃期間,我倆見過幾面,多是在北京美術館東街三聯(lián)書店附近的“小貴州”飯館(后來是“君琴花”),要一盤糟辣椒炒雞蛋、一盤臘肉炒青蒜和一鍋酸湯魚。他這個生長在貴州的人似乎不怎么吃辣,也沒酒量。但那真是難忘的見面,因為每次見面都談癮大開,他那機敏獨立的思想、劍走偏鋒的論點(朋友語)以及嘴角微漾調皮的笑意,總能感染我。當然也少不了談稿件進度(我是這本刊物的“責任編輯”)。朱正琳的效率很高,幾個月后,書稿成型;2000年7月,第一輯出版了。

打開書的第一頁,不是卷首語,也不是編者的話,而是“編者手抄”,是一些哲人的文章選段,很適合中學生摘抄格言名句的愛好(有時候一句格言就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翻過來目錄頁,首先是主編和“特約薦稿人”的名單(劉兵、何光滬、周國平等)。主要欄目只有兩個:“世界篇”和“人生篇”。朱正琳認為,探索世界和追問人生無疑是貫穿人類智力生活的兩大主題,尤其在智力生活最活躍的年齡:十五到二十五歲。“世界篇”開首是物理學家費曼的《科學的價值》,緊接著是霍金和楊振寧的文章,都是談未來的科學的;“人生篇”第一組文章談讀書,作者是梭羅、博爾赫斯、伍爾夫、楊絳和王小波;第二組文章是羅素的《我為何而生》和科菲·安南的《燃亮蠟燭,而不只是詛咒黑暗》……有心的是,文章后面還會有“相關資料”,如《一個經(jīng)濟學家眼中的汽車誕生史》的相關資料是《汽車的發(fā)明》和《汽車技術的源與流》;文章之外還有“私人筆記”小欄目,活躍在主欄目之間;最后是“編者手記”。整本專輯開放而又嚴整,有思想,有分量而又不乏趣味,可謂大手筆!與正文相比,我在封二、封三選用的西方文學作品插圖倒顯得不協(xié)調,封面也不夠理想。這些,在后面的幾輯中做了調整。

第一輯上市后深得好評,但也有人擔心所摘文章對中學生過于艱深。對此,朱正琳激烈辯解說:“它們對于成年人來說才是艱深的!青年人的閱讀常常是出于饑渴,那饑渴自會提供消化‘堅硬食物’的酶,何況智力生活本身充滿了樂趣!”他還說,“《成長》是辦給智力生活特別活躍的青年人的精神‘快餐’,他們需要翹翹腳才能夠到”,“我希望‘顧客’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飽足感,而是也產(chǎn)生出一種更強烈的‘饑餓感’——一種想去‘吃大餐、赴盛宴’的沖動?!?/p>

這樣,《成長》在悠悠歲月中迅速成長,基本上每季度一輯,很快就擁有了一批執(zhí)著的“粉絲”,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其中一位正在準備高考的學生的長信,我看后很感動,轉給朱正琳,他大為激動,有第五輯的《編者手記》為證——他引用來信者的話:“我認為好的書是那些我們愿意去啃的書。我不是在提倡不愉快地讀書,我的意思是愉快地啃書,愉快地消化費解的話,愉快與否當然取決于書而非主觀的強制……讀書的樂趣似乎只有在那種時候才強烈到了我可以觸摸的地步?!彼u價:“(這位高中生的)信寫得文采飛揚,思緒繁多,不像有什么明確的意圖。我揣摩他想告訴我的主要意思是,《成長》值得辦下去,這對于我來說當然是莫大的鼓舞?!笨上硇耪邲]留姓名地址,從此沒了訊息。

后幾輯的特約薦稿人有葛兆光、鄭也夫、吳國盛、張辛欣、何懷宏、張冠生、黃集偉等,總計前后有二三十人。

2001年8月暑期間,年屆一歲的《成長》編輯部在北京三聯(lián)韜奮圖書中心(今三聯(lián)韜奮書店)舉辦特約薦稿人系列講座,共四講。講課人非常熱心和投入,聽眾也很踴躍。我還記得劉索拉講課時,隨意請幾個聽眾作打呼嚕聲,另請幾個聽眾跺腳,幾個拍掌,幾個無病呻吟(大致如此),然后聽她指揮開始發(fā)聲,此起彼伏,時有和聲,于是一闋樂章就出現(xiàn)了——她要講解的是:任何庸常聲音,有節(jié)奏地組織起來,就是音樂……

講座通過媒體的報道,對《成長》的推廣起了很大作用,新一年每輯的預定數(shù)接近一萬本。遺憾的是,不久后我調離山東,后續(xù)無人,《成長》做到第八輯(2002年3月),正在興頭上,戛然而止,總壽命不過一年零八個月。朱正琳和我都有些不甘。我到三聯(lián)書店任職后,建議《讀書》出版下半月的文摘版,請朱正琳做主編,或者還可名為《成長》,惜未果。這幾年看到朱正琳自己寫的簡歷和生平記事,都把主編《成長》作為重要事項,還專門寫過一篇《關于〈成長〉,關于成長》的回憶文章,可見這個夭折的孩子在他心中的分量。想到此,不免心痛和歉疚!

如今離《成長》停辦已二十年余,創(chuàng)辦它的人也去了。我又想起了那句話:“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對人,對書,是否都是這樣?

2023年5月20日晚北京十里堡

關鍵詞: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
凱撒股份|天天熱訊 2023-06-22 15: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