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19:59:08 來源 : 和訊財經
(資料圖)
近日,深圳市駿鼎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駿鼎達”)即將接受深交所的上會審議。
據悉,駿鼎達主要經營高分子改性保護材料的設計、研發(fā)、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包括功能性保護套管和功能性單絲等,廣泛應用于汽車、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通訊電子等多元領域。
在招股書披露后,公司存在的問題也備受關注。
高增長能維持嗎
駿鼎達的業(yè)績表現出色。2019-2021年期間,公司的營業(yè)收入分別為 28160.25 萬元、32597.50 萬元、46660.56 萬元,近三年營業(yè)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28.72%。
招股書中,駿鼎達列出了8家同行業(yè)可比公司的同期營收情況。如果以招股書提供的數據計算,上述8家同行業(yè)可比公司的復合增速平均值為11.48%,其中有2家企業(yè)的復合增速表現為負增長,有一家企業(yè)的復合增速高于駿鼎達。
從與行業(yè)可比公司營收復合增速的對比來看,駿鼎達大幅高出了17.24個百分比。公司如何能夠在眾多同行競爭中取得如此高位的增速情況,令市場好奇。
在營收上來看,駿鼎達依賴于“大單品”功能性保護套管。2019-2021年期間,功能性保護套管占營收的比重分別為82.24%、79.07%、79.22%。
從功能性保護套管來看,公司的平均單價呈現出穩(wěn)定增長的趨勢,由2019年的1.71 元/米增長至2021年的1.84元/米,增幅7.29%。到了2022年上半年,平均單價進一步上漲至1.87元/米。
單價的增幅對于整體營收的提振有重要作用,但要解釋公司遠超行業(yè)的增長,似乎仍不足夠。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產品的產銷率已經達到了101.63%,但在營收表現上,僅相當于2021年的51.19%。這也使得市場關注公司過往三年的營收高增速在2022年能否得以延續(xù)。
輕研發(fā)重銷售
研發(fā)投入是市場看待企業(yè)科研重視程度的重要指標,但駿鼎達在這方面的表現并不如人意。
招股書顯示,2019-2022H1期間,公司研發(fā)費用占營業(yè)收入的比例由4.68%下降至4.06%,呈現出趨勢下降的趨勢。
此外,招股書列出了公司8家同行業(yè)可比公司的情況,與上述8家企業(yè)相比,公司的排名并不理想。
2019年期間,公司研發(fā)投入的排名位列9家企業(yè)中的第6名,2020年這一排名下降至第8名,2021年以來,公司已經持續(xù)處于墊底水平。
排名持續(xù)下滑的研發(fā)投入能否支撐產品競爭力值得商榷。有意思的是,在研發(fā)投入排名表現不佳的同時,公司的銷售費用卻處于高位。
上述同行業(yè)可比公司在2019-2022年H1期間的平均銷售費用率分別為4.43%、4.72%、4.62%、4.18%。同期,駿鼎達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0.04%、10.29%、9.65%、7.58%。
報告期內,駿鼎達的銷售費用率均大幅度高于行業(yè)均值,部分時段甚至高達2倍。具體到銷售工資來看,2019年-2021年期間,駿鼎達銷售工資分別是同行平均值的1.18倍、1.71倍、1.74倍,倍差正在持續(xù)擴大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駿鼎達身處“輕研發(fā)重銷售”的情況,公司的毛利率仍然高于行業(yè)同期均值水平。
報告期內,駿鼎達的毛利率分別為49.36%、48.75%、45.96%、43.67%,同行業(yè)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41.87%、42.98%、38.55%、37.52%。駿鼎達一直保持著6個百分點左右的領先優(yōu)勢。
在銷售費用高企的情況下,公司如何維持高毛利率水平同樣是市場的關注點。
股權變動無記錄
公司歷史股權變動是招股書中的重要一環(huán)。
駿鼎達是典型的夫妻店。楊鳳凱和楊巧云是夫妻關系,并簽署了一致行動協(xié)議,兩人分別直接持有公司發(fā)行前41.07%和 39.17%的股份,合計80.24%的股份。此外,楊鳳凱出任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楊巧云出任公司的董事和副總經理,是公司的共同實際控制人。
但在夫妻控股之外,公司的股權關系卻存在微妙的細節(jié)。
招股書顯示,公司在2017年1月進行了一次定向增發(fā),對象包含了4家券商機構:招商證券(600999)、廣發(fā)證券(000776)、萬和證券、第一創(chuàng)業(yè)(002797)證券。
定增后,廣發(fā)證券持股1.42%,招商證券持股1.42%、第一證券持股0.94%、萬和證券持股0.47%。
但在招股書中,2017年3月,公司的股權結構中,上述券商的持股并沒有披露。此外,公示出的股東合計持股比例達到了100%。
上述券商的股權是否轉讓?又為什么沒有在后續(xù)股權結構中進行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據天眼查顯示,公司歷史股東中,上述4家券商均在2022年8月1日出現了“退股”情況。在這一天出現“退股”的企業(yè)還包括公司的其他投資方。
此外,天眼查顯示,上述四家券商于2004年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經參股,但在招股書中,這一情況同樣沒有列明。
為何招股書與天眼查存在披露上的不一致,同樣是值得關注的地方。
(責任編輯:吳鴻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