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8 19:43:44 來源 : 證券時報·e公司
快手著名網紅辛巴攻擊抖音當紅炸子雞東方甄選玉米賣6元,不是助農是傷農。
和地頭價相比,東方甄選賣的的確不便宜,在農產品產業(yè)鏈條中,農民得到的部分一直不多,和農產品競爭激烈有直接關系。
撇開不同平臺主播之間的眼球博弈,單純來看一下辛巴指責是否對。辛巴說農戶收購價是7毛,不過有東北當?shù)厝耸勘硎?,良田流轉每畝大約需要1800-2000元,再加上農機購置及維護、人工、化肥等各項費用,一根優(yōu)質鮮食玉米僅種植成本就約合1.7元。也有農業(yè)類媒體稱,鮮食玉米收購價在0.85元—2元每根之間,不同品質差異大。
(相關資料圖)
董宇輝說的收購價2元,還要加上生產加工、去損、人力、水電等成本。不過這并不是東方甄選負責的環(huán)節(jié),他們賣的是農嫂食品的貨。農嫂食品回應鮮食玉米批發(fā)價格最低為3.5元每穗。
不同品牌價格可能有差異,比如記者在深圳街頭早餐店買到的糯玉米,穗大粒飽,只要5元一根,考慮到早餐店的毛利率,進價很可能在3元以下。
農產品地頭價和最終零售價,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以大米為例,在超市陳列的一些普通稻米,只列出產地標簽,價格很少低于4元/斤。而在東北產地,普通圓粒大米,出廠1.72-1.90元/斤不等,具體根據(jù)質量定價,長粒大米價格在1.8-2.1元/斤之間、超級稻米出廠報價在1.95-2元/斤左右。
如果是有品牌價值的玉米,很多價格超過10元/斤,相比地頭價超過兩倍還多。這其中很多就是品牌價值。
糧食比較特殊,因為比較方便存儲,單位重量大,便于運輸,而且顧客不挑選,浪費比較少。有很多蔬菜水果因為顧客挑選、損耗等因素,終端價格高出地頭價更多。
鮮食玉米采用真空包裝的方式降低了損耗,還有利于保證產品質量,形成品牌化,有利于電商渠道銷售,沒有剝皮的玉米更適合在蔬菜店銷售,消費者剝去外皮再來決定購買情況。
渠道也并非謀得暴利,在農貿市場等批發(fā)環(huán)節(jié),一袋大米利潤只有幾元錢,零售環(huán)節(jié)利潤豐厚一些,看似賺了不少,可很多都是房租等費用。
電商平臺也要盈利,有不少賣家選擇美妝等產品,毛利更高,農產品的利潤并不豐厚,東方甄選等愿意切入農產品領域,對于擴大農產品銷售有利,終端價格的提高有可能傳導到種植環(huán)節(jié),最終幫助農民。如果終端價格便宜,只會壓低上游成本。
農民種植環(huán)節(jié)始終無法獲得高額收益,是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競爭最為激烈,中國農民數(shù)量龐大,他們從事農業(yè)勞動幾乎不考慮自身勞動力投入,農業(yè)雇工最為便宜,農民也是最便宜的勞動力來源。商家很容易采購到便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