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01:14:41 來源 : 紅網
鮮活的歷史 自然搖曳生姿
——讀洋中魚《歷史深處的記憶》
文丨賀有德
(相關資料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深藏在我們骨子里的永久性自豪感。正如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里所唱的:“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悠久自不必說,文化燦爛亦難以細說。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有宋一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更是空前發(fā)達,得到民國大師陳寅恪極高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歷史文化浩如煙海,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建筑、冶金、音樂乃至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無一不博大精深,無一不嘆為觀止。歷史不該忘記,文化不該斷層,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初心和使命,責任和擔當。
如何很好地傳承歷史文化?洋中魚的《歷史深處的記憶——永州館藏文物隨筆》從歷史文物的角度解讀其蘊涵的歷史文化,為歷史文化的傳承作出了有益且有功的探索。
全書聚焦永州博物館40件館藏文物,涉及金器、銀器、玉器、銅器、鐵器、瓷器、漆器、石器、木器等,采用“冰糖葫蘆式”寫法,一件文物一篇文章,40篇文章既獨立成篇,又相互關聯,緊扣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闡釋、佐證、論述文物的價值和地位,既有歷史的高度,又有論述的深度,筆法靈活,同中有異,穩(wěn)中求變,書寫精準,表達精彩,特色紛呈,耐人尋味。
對于歷史文物,文物專家之外,我們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若非專家,闡釋、佐證、論述歷史文物,難度可想而知。作者并非文物專家,這樣的寫作無疑是不小的挑戰(zhàn);也正是這樣的挑戰(zhàn),彰顯了作者的“另類”情懷,不忘歷史,傳承歷史文化,功莫大焉!
不難看出:作者熟諳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同時做足了功課,博覽群書,取弘用精,寫起來游刃有余。
《歷史深處的記憶》聚焦歷史文物,極富知識性,歷史知識,文物知識,文學知識,皆極豐富。一件歷史文物,必有一段歷史故事:《宋代日月星辰八卦鏡》開頭便是事關智慧近妖的諸葛亮的三國歷史,與《三國演義》庶幾無差;《元雙龍紋銅馬鐙倒視圖》開頭寫發(fā)掘歷史,中間插入元兵攻打千家峒的戰(zhàn)爭史;《西漢“河平二年”……》也是由歷史事件引入,進入正題。同樣,一件歷史文物,不可避免的涉及文物知識,作者巧借文物專家說事,“經文物專家考證”,或者“據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自然引出文物知識,無意中進行大眾科普。文物件件如此,文章篇篇如此。出乎意料的是:論述文物文章,還有豐富的文學知識:《宋代日月星辰八卦鏡》中引用杜甫詩和元稹詩,《宋青瓷印花杯》引用連串的宋代詩詞,《唐瑞獸葡萄紋銅鏡》中更是豐富,諸多唐詩不說,還有周敦頤名篇《愛蓮說》,唐代文獻《唐會要》……引經據典,彰顯底蘊,平添文采,別開生面。
作者述寫?zhàn)^藏文物,切入角度巧妙:以隨筆的形式,既寫文物,又不局限于純文物科普,思路開闊,用心良苦。正因為此,40篇文物隨筆,述說文物之外,更有“我”之所見所聞所感,每一篇里都有作者的情感和觀點,情感真摯,觀點獨特,既有情感性,更有思想性,不循常規(guī),不落俗套,耳目一新?!段鳚h執(zhí)箱陶女立俑》甚至不惜以很大的篇幅來寫“我不禁遐思翩翩”“我甚至感嘆……”“我首先想到的是……”,最后兩段,如《史記》之“太史公曰”或《資治通鑒》之“臣光曰”或《聊齋志異》之“異史氏曰”,是點睛之筆,也是神來之筆,打通歷史與現實,極大地彰顯了思想高度。
《歷史深處的記憶》最大亮點,是其鮮明的文學性。一件常人眼里似乎尋常的歷史文物,在作者筆下,不僅書寫精準,而且筆法靈活多變,諸多看點,賞心悅目,如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大開眼界。
對每一件歷史文物的書寫,都是平實說明與生動敘述相結合。前者彰顯其準確性,后者則彰顯其生動性?!端巍坝乐莨偃恕便懳奶崭G具》大串數據,皆是精準表述,具體寫陶窯具,“15——18厘米”“1000余件”“高10厘米,底徑6厘米,重410克”;《西漢捂手陶立俑》更是精確到小數點——“俑高28.8厘米”,科學,嚴謹,一絲不茍。敘述時則追求生動性?!短迫皤F葡萄紋銅鏡》以故事形式開頭,然后從“專家的話”到“我并不太認可”到“大多數專家”,跌宕起伏;然后寫“我”的感受,然后插敘,方式多變;然后設問,引發(fā)讀者思考;然后是“臆想場景”,聯想豐富;然后引經據典,彰顯文化底蘊;然后又是插敘,插敘之后戛然而止……搖曳多姿,敘述生動,引人入勝。
一件歷史文物的來龍去脈,或縱線或橫線難免單一、蒼白,兩者相融才生動,才有趣味。解說歷史文物,面世的歷史,挖掘的歷史,按時間順序進行,遵循客觀規(guī)律;縱然有插敘或倒敘,仍然順敘為主。與此同時,又涉及不同文物,涉及不同空間,橫向思維,拓展寬度,不拘泥于一途。《葫蘆形金耳環(huán)正視圖》寫耳環(huán),“較之金簪、金冠等首飾”,立足古代橫向比較;“漢族同胞除了戴金銀項鏈和戒指”,立足現代橫向比較?!端吻啻捎』ū分邢葘懰未啊捌骶哂兄T多演變”:商周時飲酒用青銅觚,漢代用漆耳杯,唐代用高足杯;從宋代開始用盞,明代用酒杯茶杯,清代則是杯小,直接現代……縱向有深度,橫向則有寬度或者說廣度,兩相結合,歷史文物便有了立體感,仿佛就在眼前。
隨筆大多止于敘議結合?!稓v史深處的記憶》既有敘與議,更有實寫與虛寫,每一個故事更具可讀性。每一件歷史文物,每一個歷史故事,特別是歷史文物挖掘故事,皆是實寫,也必須實寫,因為歷史文物是真實的,歷史也是真實的——但止于止,實則實矣,卻難免單薄,流于平淡。虛寫不說化腐朽為神奇,增光添彩卻是不爭的事實?!对p龍紋銅馬鐙倒視圖》中,由歷史回歸現實之后,“當我面對它時,心中似乎有一種感應,由此引起了無限聯想”;《葫蘆形金耳環(huán)正視圖》中,準確實寫文物之后,便是虛寫,“我曾跟大多數人一樣,曾經有過這樣的臆想”;《東漢滑石獸面具》中,接連兩問之后,“這讓我想起了2003年9月的一次采訪”……實寫,見真實可靠,畢竟實物就在眼前;虛寫,由實寫生發(fā),由此引發(fā)聯想,而且聯想豐富,由有限到無限,不僅拓展了空間,更提升了境界,極具文學色彩,隨筆文采大增,文物大放光華。
《歷史深處的記憶》文學性極強,多種特色兼?zhèn)?。這些特色,又不是單一的,每一篇文物隨筆,往往同時綜合運用多種寫法,精彩紛呈?!端未赵滦浅桨素早R》中的平實說明與生動敘述,實寫與虛寫,引經據典,多處插敘,結尾升華;《元雙龍紋銅馬鐙倒視圖》在此之上,更有抑揚之法,有橫向拓展;《宋青瓷印花杯》中更有對比之法,有大量古詩詞引用……如此,文學性更強,可讀性更強,更厚重,更耐讀。
《歷史深處的記憶》既具知識性和思想性,更具極強的文學性,在歷史深處徜徉,風光旖旎的歷史畫卷,既讓人大開眼界,又讓人賞心悅目,是一種少見的大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