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09:08:34 來源 : 華爾街見聞
擁有20年投資經歷的老將,在年關前后的反彈行情中,創(chuàng)下了凈值回撤的紀錄。
“粉絲規(guī)?!背?0億元的百億私募投資總監(jiān),在過去一年中幾度追逐熱點卻最終踏空。
(資料圖片)
沒錯,這就是部分百億私募管理人過去一年的寫照:
行情的變化正在遮蓋他們身上的光環(huán),勤奮的總結有時也不能挽救回落的凈值曲線。
冠軍魔咒效應也好,策略失靈也罷,資深私募投資人遇到的逆風,總是格外讓人意外,也格外引人慨嘆。
這究竟是什么情況?
為什么過去一年成了不少機構的“滑鐵盧”?
“成長老將”策略“失效”?
2022年是許多成長風格基金經理的“滑鐵盧”,盤京投資也不例外。
這是一家在2019年至2021年牛市期間持續(xù)業(yè)績飆高,連續(xù)三年位居百億私募業(yè)績榜單“最前列”位置的私募機構。
它一度成為基金同行“口口相傳”的“仰望”對象:業(yè)績和管理規(guī)模“雙豐收”。
盤京投資的創(chuàng)始人莊濤擁有20余年股市投資經驗,先后擔任長江證券自營投資經理、航天科工財務公司投資總監(jiān)、華商基金投資總監(jiān)等顯赫職務。
“奔私”后莊濤的狀態(tài),也曾經相當穩(wěn)定。2019年、2020年、2021年莊濤管理的產品年度收益分別為67.17%、78.08%、24.11%,均排列在同行前列。
即使在“烏云密布”的2018年,莊濤產品雖然一度負收益,但依然跑贏滬深300指數13個點。
然而,對成長股情有獨鐘的莊濤,在2022年大幅度跑輸。
截至12月23日,莊濤管理的“盛信1期”2022年收益為超過-30%,跑輸同期滬深300達14個點。更讓人吃驚的是:上述產品在2022年,兩度刷新歷史最大回撤紀錄(最厲害時接近40%)。而此前該產品的回撤紀錄是2019年1月——A股指數型牛市前夜,回撤值也不過是24%。
另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情況是,對莊濤的上述產品,在2022年歲末又再度向下刷新回撤。這樣的表現也同樣讓人十分意外。
2022年內莊濤也曾數次面對持有人解釋原委,其中比較常見的解釋是,相關產品重倉的成長股,不管基本面如何、估值如何,都被市場嚴重“拋棄”。
“抱團股冠軍”踏空?
除了“投資手風不順”的莊濤,另一個名叫石鋒資產的老牌私募機構,也在經歷“艱難時刻”。
2020年,石鋒資產從一眾私募中脫穎而出,它們當年以126%的收益率拿下冠軍,并晉升百億私募陣營。
石鋒資產創(chuàng)始人是崔紅建,曾任平安保險資管股票投資部投資總監(jiān)。
勇奪冠軍之際,這家上海私募廣泛在渠道募資,各路投資者沖著其冠軍名號踴躍跟投。
然而,好景不長。2021年一季度——A股機構抱團股突然解崩,資金離場,石鋒資產的代表產品,當年頭三個月就跌超22個百分點。
那些在凈值高點慕名申購的投資者,很尷尬的發(fā)現,買入沒幾個月就被“套牢”了。
之后,石鋒資產旋即降低倉位,新產品權益?zhèn)}位降至2成進行“補救”。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到了2022年一季度,石鋒資產旗下的部分產品再次出現大幅回撤。
而且,這次的回撤幅度更加驚人,直接刷新了產品2015年成立以來最大回撤紀錄。而且不止一次!
據私募排排網,2022年10月31日崔紅建管理的部分產品再次刷新最大回撤值,達到33%(下圖)。意外還在繼續(xù),伴隨著年末A股和港股大幅反彈,但崔紅建的產品卻令人驚訝的幾乎沒有太多的受益。
下跌有份,上漲無份,這樣奇葩的情況,如果不是重倉品種表現過于“吊詭”,那么就只有“大跌后平倉踏空”可以解釋了。
人氣投資總監(jiān)擇時跑輸?
表現斗轉的私募機構還有沖積資產的陳忠。
作為業(yè)內頗受人關注的“實戰(zhàn)派”私募基金經理,陳忠曾經在當年“跳槽”中,吸引了50億的客戶資產跟隨,足見其的市場號召力。
陳忠轉戰(zhàn)沖積資產僅半年,旗下基金凈值翻倍,一舉拿下2021年私募冠軍,管理規(guī)模突破百億,成為名副其實的私募“火箭筒”??上У氖?,2022年陳忠的“冠軍光環(huán)”始終黯淡,他的產品凈值一路下滑,到了年終全年跌幅達到36個點,顯著跑輸滬深300指數。
表面上,這似乎是有一個“冠軍魔咒”,但仔細復盤后,資事堂卻發(fā)現,情況沒有那么簡單。
回顧操作軌跡可以發(fā)現,陳忠在去年操作并沒有“固守一隅”,相反是極為勤奮的“變來變去”——只不過,這次市場好運沒有再那么青睞這位交易型選手。
以2022年3月份為例——當時A股遭遇超預期下跌,逆回購成為上述產品的頭號配置資產,達到42%。而當時股票倉位僅有兩成,其中房地產是頭號行業(yè)配置,其次是醫(yī)藥生物和傳媒互聯網。
到了6月末——當時A股完成了一輪反彈,陳忠產品的股票倉位達到55%,前三大配置行業(yè)為電力設備、有色金屬和電子,整個投資組合并未見到逆回購的蹤跡。
逆回購的“若隱若現”,疊加股票行業(yè)的“變來變去”,在今年9月份再次出現。
9月月報信息顯示:陳忠產品股票倉位降至四成,另有四成“流動性管理”——貨幣基金(占比22%)、逆回購(20%);股票重倉行業(yè)再次切換,前三個為通信、公用事業(yè)、家用電器。
到了11月,A股大幅反彈,陳忠出現“追漲”的情況。
10月末沖積資產股票倉位(以去年9月成立產品為例)僅有三成,凈值在0.9元之下。
11月末上述產品的股票倉位上升至45%,環(huán)比增加了15個點。其中,陳忠大幅調高了房地產股票的配置比例,從10月末的5%升至11月末的21%。
同時陳忠在11月還在大金融板塊進行“追漲”,分別持有7個點的銀行股和5個點的券商保險股。
然而,上述的倉位“騰挪”并未對凈值有任何幫助,相關產品的凈值曲線表現出踏空了市場。
難過但必須過的“考驗期”
上述的知名私募基金經理,過去一年碰到的問題五花八門,結果卻高度一致。
曾經亮眼的業(yè)績,似乎不那么亮眼了;曾經大殺四方的投資策略,也不那么靈驗了。
從投資規(guī)律上說,每一種投資風格都會有它特別不適合的市場階段,無論主觀還是量化,都無避免。
這可能是為什么,投資資管產品必須秉承一定的分散度的原因。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的私募機構在享有和全球同行同樣的高費率安排時,確實也有義務盡快完成投資方法的反思和調整,同時和投資者坦誠、良性的溝通。
而投資者,也可以把握這次考驗期,審慎、系統的觀察所投資的機構,并進而做出理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