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05:33:40 來源 : 百度新聞
圖:寶慶路3號的彩色窗戶
你去過寶慶路3號嗎?
你聽說過那高墻深院背后的傳奇嗎?
(資料圖)
《寶慶路3號》
徐靄齡 著
文匯出版社
寶慶路3號,占地6畝,有4幢獨立建筑,曾有“上海第一私人花園”之稱,是上海市中心規(guī)模最大的私人花園之一,如今被用作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海人認(rèn)為它是上海最難預(yù)約的博物館。這里也是《寶慶路3號》的作者徐靄齡的童年記憶:往日的歌聲,煙云般的記憶,真真假假,構(gòu)成了一座謎一般的心靈花園。本書來自徐靄齡的講述,真切的文字,將你從這座老建筑的夢中喚醒,又帶你進入另一個夢中……
聽聽他們(金宇澄、沈嘉祿……)怎么說......
匯悅讀| 置頂書評
金宇澄
(上海知名作家,《上海文學(xué)》執(zhí)行主編)
寶慶路3號,是本書作者徐靄齡故居,她誠摯直率的回憶,讓這座“白茫茫大雪”覆蓋的老宅恢復(fù)呼吸,開口說話。這卷“建筑與人”的自述圖像,讓墻外人感受到墻內(nèi)的命運色彩和滄桑的嘆息,過目難忘。
朱來扣
(上海知名書法篆刻家)
讀回憶錄,尤其是有關(guān)家族類的,大抵都會有“白頭宮女”的意思于其中焉,無非是閑說一段舊時富貴風(fēng)光如何如何。當(dāng)然,也有例外的,如手頭在讀的這本《寶慶路3號》,就是這樣的一部另類的“家族回憶錄”,文本幾乎跳出了通常所見的家族回憶窠臼,讀來總是會感受到其中別一樣的悠悠滋味。這本不算太厚的《寶慶路3號》,敘事并不復(fù)雜,沒有老于世故的內(nèi)斂,甚至還有點單純,整個文本的開放式呈現(xiàn),除了必要的舊日底色敘述,更有那種在不間斷進行敘事過程的當(dāng)口,敘述者往往會忍不住要跳出來,仿若旁觀者一般信手作些閱讀感受的眉批,或是自歷其中的感喟,這些思緒混雜于整一冊回憶錄的演進之中,使得讀者在捧書之際,能獲得閱讀故事本身的傳奇體驗的同時,還能獲取與時下認(rèn)知相混同的話語審視的快感,自有一種不自覺的當(dāng)代性呈現(xiàn)。
沈嘉祿
(上海知名作家、《新民周刊》主筆)
寶慶路3號,是這個城市的一個謎語。人們明知猜不出,仍試圖接近它。這幢花園別墅的最后一任居住者徐元章,因比小說更為離奇的人生傳說,常被人稱作“上海最后的老克勒”。事實上,所有的標(biāo)簽都意味著敘事者能力的不足。如今,徐元章的女兒徐靄齡穿云破霧,從頭細(xì)說關(guān)于這里的故事。她花了一年多時間,寫了這本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的回憶錄《寶慶路3號》。在這個傳說之地、秘密花園,徐靄齡出生并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她說自己能做的只是將記憶的碎片貼起來,形成一幅龐大的、無序的拼圖。當(dāng)然,這幅圖是有空白的,或許還有一道道模糊的擦痕,因為記憶的重疊和錯位一度讓她無比糾結(jié)。于是,她在書中留下一些新的謎語,同時給出有趣而有效的猜謎方法。
薛海翔
(上海知名編?。?/b>
寶慶路3號,于鐵門緊閉綠茵環(huán)繞間,掩藏著斑斕的西區(qū)秘聞,幻化為朦朧的海上傳說:它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最后一位原住民(徐靄齡)執(zhí)筆,揭開這“靈魂三問”裹挾的真實人生,是為海派文化一當(dāng)季新收獲。
作者:徐靄齡《寶慶路3號》
往事并不如煙
它是沉淀在我們生命中的永恒回憶
資料:文匯出版社
編輯:張芷萱
上觀號作者:書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