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 13:55:27 來源 :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梁欣立
(資料圖片)
今年是明十三陵申遺成功20周年,《北京晚報》在前些日子開辟專欄,向讀者介紹了十三陵中尚未開放的十座帝陵的情況。十三陵中可說的故事很多,筆者對十三陵眾多的古橋頗感興趣,曾多次前去探訪,今天就向大家介紹十三陵中各具特色的古橋。
長陵神路七孔橋遺址
長陵神路橋梁宏大
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寢分布在天壽山各山巒朝陽的山下坡地,陵寢間溪河穿插,按照傳統(tǒng)“山環(huán)水繞”的風水要求,陵寢建有石砌引水溝渠。有水就要建橋,十三陵中建有木石橋、磚石橋和石拱橋,據(jù)史書記載,大約近五十座橋梁,其中以長陵神路橋最為宏大。
從大石牌坊到長陵的一段路,古稱“山陵入路”,也稱長陵神路,是進入明十三陵的主路。主路直通長陵,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長陵神路的分路可以到達其余陵寢。這條“山陵入路”中間跨多條溪河,據(jù)記載,長陵神路曾建有七座橋梁,數(shù)百年來,經(jīng)受洪水沖刷、河道干涸、河流改道等原因,有四座石橋已無蹤影。過了大紅門、石碑、石像生后的舊神路上,保存有一座完整的五孔石拱橋,稱南五孔橋,地處公路的東側(cè),南五孔橋目前不再行車使用,橋上原石護欄因過于破舊已被清理。南五孔橋往北百米就是陵區(qū)最大的石拱橋——七孔橋,這座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于地勢較低,七孔橋?qū)以夂樗疀_擊,橋面、拱券被沖毀,橋拱券逐年坍塌,橋體被淤泥覆蓋,非雨季過河都要涉水,最終七孔橋被沖毀成遺址。
1958年在舊的七孔橋以西新建了一座新七孔公路橋,橋兩端路基加高,解決了洪水威脅橋梁和過往車輛的交通問題。在七孔橋北是北五孔橋,此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歷經(jīng)四百多年,五個拱券主體仍然保存完好,橋下雜石淤泥已經(jīng)填到橋拱券的一半。隨著交通需求不斷增長,路面不斷墊高,北五孔橋的橋面也做過多次鋪裝,每天還在承擔大量車輛過往碾軋的交通任務。長陵神路的北五孔橋使用了四百多年,古人建造的石拱券支撐著今人的車輛過往,可見其堅固程度。這也是北京少有的幾座仍在使用中的明代橋梁之一。
左右“護衛(wèi)”橋僅一孔
長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寢建筑群,旁邊由獻陵和景陵左右護衛(wèi),二者建筑規(guī)模都較小,陪襯在長陵東西兩側(cè)。獻陵是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寢,景陵是朱高熾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陵寢。和修建長陵時的宏大相比,在朱棣之后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則要低調(diào)的多。獻陵葬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孫氏,因在位時間僅十個月,朱高熾遺詔有曰:“朕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明宣宗朱瞻基遵照遺囑,修建獻陵的規(guī)格較小。獻陵祾恩門前有三座一孔磚石拱橋及石砌溝渠,規(guī)模都偏小。原陵寢的管理機構(gòu)就設在陵地附近,后來演變成百姓居住的村莊,叫獻陵村。獻陵村的地勢比獻陵要低,垂直高差有好幾米。一條溪河彎轉(zhuǎn)穿過村莊,在村中小路口處跨河有一座明代建的古樸單孔石拱橋。明十三陵中,每個陵寢都有一個對應的村莊,其村莊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目前唯有獻陵村中保存有明代建造的橋。橋拱券以青磚碼砌,拱券外沿為石碹碼砌,石拱券的石縫中生長著一棵古柏樹,扭轉(zhuǎn)著向上生長。橋有石護欄,溝渠也為石砌,橋旁有一棵古老蒼翠的松樹,形成古樹伴古橋的景色。
獻陵村石拱橋
景陵前沒有橋梁,往南數(shù)百米外原神道上保留有一座磚石拱橋,比起其他橋梁簡單一些。經(jīng)過幾百年的變遷,景陵以南的地方成為景陵村和長陵村,地面建筑越蓋越多,原景陵神道已經(jīng)消失,道路變成了柏油公路。昌平長陵學校圍墻的西南角核桃樹下,留存有明代景陵的一座單孔磚石拱橋,橋拱券使用專門燒制的青磚碼砌,青磚厚度一邊寬一邊窄,呈梯形,厚度相差一厘米左右,用這樣梯形磚砌出的拱券堅固持久。橋上由三米長條石鋪面,兩側(cè)由條石建成矮護欄,橋欄頂柱石缺失。這座石拱橋地處偏僻,少有人光顧,橋一側(cè)是學校鐵柵欄圍墻及教學樓,周圍是農(nóng)田和核桃樹,橋下水流從學校圍墻下流出,因位置隱蔽,只有當?shù)厝藙谧鲿r經(jīng)過此橋,所以古橋很少維修,卻也很好地保存下來,并保持著原有古橋的結(jié)構(gòu)和風貌。
康陵橋面一端高
康陵背靠蓮花山,在十三陵陵區(qū)的西北,是較遠的一座陵寢??盗暝嵛渥谥旌裾蘸突屎笙氖?。清《日下舊聞考》記載:“康陵在金嶺山,距泰陵西南二里,自泰陵橋下分,西南為康陵神路,山勢至此折而南,故康陵東向。路有石橋五空(孔),錐石口水逕焉。又前有石橋三空(孔),制如泰陵?!卑磿忻枋?,從泰陵至長陵的大道下來,從路口至康陵東南向西北走向,稱康陵神路,原路上有兩座橋,現(xiàn)今原五孔橋被洪水沖毀,僅留一些橋旁護岸矮石墻,百姓改作梯田;另一座三孔石拱橋保留下來,橋東西走向,西邊地勢高,東邊地勢低,早年車馬過橋去康陵,下橋時先向南繞個“之”字形路,上坡才能到達康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將山崗豁開,推土墊道,把橋西的道路墊高了,道路改成斜坡轉(zhuǎn)彎路,路程近了一小段,而三孔石拱橋西端墊土方高出2.3米,橋東端墊土方0.3米,斜坡柏油馬路通過古老的橋梁,呈現(xiàn)了康陵橋面一端高的景象。橋下河道早已干涸多年,橋洞遮陽避雨,成為農(nóng)民干活時休息之地,秋天收玉米,在橋洞下還能睡個晌午覺。
慶陵恒門北三座橋
慶陵六橋數(shù)最多
慶陵是光宗朱常洛及郭氏、王氏、劉氏三位皇后的合葬墓,是十三陵中保留石砌溝渠最長和古橋最多的一陵。石砌溝渠大約有一公里長,渠上建有古橋共六座。陵寢建筑分兩部分,前院石碑、祾恩殿遺址、恒門(后陵門)及紅墻黃瓦圍墻;后院欞星門、明樓、寶頂城及紅墻黃瓦圍墻,兩院之間有一百多米山坡地。石砌溝渠從寶頂城東側(cè)向南,在前院西側(cè)繞過,走向呈“S”形,兩邊生長著眾多的古松柏樹,松柏樹從石縫中擠壓而出,姿態(tài)萬千,經(jīng)歷風霜雨雪頑強成長。古樹配溝渠,幽靜蜿蜒往南延伸,適應了“水繞山纏”和“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之說。
慶陵兩院間恒門北是三座并排單孔石拱橋,橋體是中間大,兩側(cè)小,單孔磚石拱券,漢白玉石護欄,十分壯觀。清《日下舊聞考》記載:“殿后繚以恒門一道,門北有橋三道?!敝v得就是這三座橋。前院西南角跨溝渠是一座石拱橋,橋上是長陵至泰陵間的公路,由于交通的需要,石拱橋經(jīng)過多次改造還在使用。慶陵功德碑南有一座單孔石拱橋,橋下溝渠的溝沿矮護墻頂都是黃琉璃制品,說明建造講究,橋體堅固完好,橋面石和漢白玉護欄為近年維修所更換。溝渠蜿蜒南延,數(shù)百米外跨溝渠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此橋是六橋中最陳舊的一座石橋,橋拱券完整,橋面及護欄損毀,可能因地處田間地頭,沒有進行維修。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陵還有一座特殊的橋,名為西水關橋,它位于崇禎皇帝的思陵西南、小宮門村以西?!懊魇辍贝蠹t門是正門,陵區(qū)圍墻在門兩側(cè),向西圍墻有一出入便門,因門是紅色稱小紅門,門東有東水關,門西有西水關。小紅門及圍墻和東水關已拆除多年,西水關因在村外田間而保留下來。小紅門今天演變成小宮門村,村西原陵區(qū)圍墻有一處西水關,西水關由二座橋組成。一座石拱橋在北磚石圍墻跨過橋上連接東西,墻北是巡防小道,石拱橋南咫尺溝渠上還有一座石平橋,石平橋由四塊長條石鋪面,其中一塊條石斷裂。石拱橋和石平橋下的溝渠都是大方石塊碼砌溝底和兩岸護坡,并連成一體,形成石拱橋上陵區(qū)圍墻,墻內(nèi)走守陵巡防軍卒,而石平橋在圍墻外,平民百姓可以通行,方便了百姓勞作和往來。這座水關建筑有實用功能。雖然西水關二座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風吹雨打,顯得陳舊,但它是“明十三陵”的古物,有一定歷史價值。